目前分類:文章分享 (5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本文源自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0,5245,50504428x112010080600166,00.html

2010-08-06

  • 中國時報
  • 【(楊芬瑩)】
  •  

         河南信陽市的廿三歲青年楊鎖懶散成習,父母死後不願工作維生,連上街乞食都餓到不行才出門,去年底讓人發現餓死家中,這種過去只在勸世寓言出現過的情節,如今可「真人真事」搬上螢幕了!

         同輩口中,楊鎖是堂兄弟中長得最英俊、聰明,但也最懶,受父母百般寵愛,連名字都是反應雙親要把兒子永遠留住的期盼。

         堂兄楊德玉受訪時回憶,楊鎖直到八歲,出門都還坐父母挑的擔子不走路。上學後,聰明的楊鎖根本不好好學習,也不做作業,只要老師嚴一點就回家告狀,父母第二天就找到學校找老師。

         至於村裡的人則說,楊鎖也試著幹活,但父母看見就要他到一邊玩,「別累著了」。十三歲那年,楊父因肝病去世,楊母仍一點活也捨不得他做。直到楊母身體愈來愈差,不得不叫他幫忙,但他已不願動了,不高興就打母親。

         承擔一切農務、家事的楊母積勞成疾,很快在五年後過世,楊鎖一度跟著親戚打工,也試著當服務生,但總做不久。家裡值錢東西很快賣光,楊鎖就到村裡討飯吃。

         同村老人說,楊鎖從來不洗衣服,穿髒就扔掉,再換一件;拿肉、菜給他,他都掛屋簷,放到臭也不做來吃。只要有頓飽餐,楊鎖就回家睡覺,有時能睡一、兩天,直到餓到不行再出門討飯。天冷時,連入廁都懶得出門,就在客廳刨個坑,就地解決;為了取暖,家裡能燒的都順手拿來當柴火,連床都這樣沒了!

         去年底一連幾天大雪,楊德玉想堂弟好幾頓沒吃了,提著飯、拿著被子到他家,發現楊鎖全身殭硬,已斷氣了。一個聰明的孩子,因父母過度溺愛成了天下第一懶人,最終走向死亡。

         同鄉演員陳姍姍得知此事,便根據其人其事籌拍電影《罪愛》,她說,愈來愈多父母「把孩子當大貓熊養」,楊鎖的故事雖然極端,但很有代表性,希望大家引以為戒。

    ennis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從小長大,除了身體的健康要小心照顧外,良好的生活習慣也會是他未來一切的基礎,古語說「三歲看大、五歲看老」,就是提醒我們,從小開始就要注意到一個人人格及個性的培養。

    性格是從小養成的

    一個人的性格可以影響到他一生讀書做事的成敗,而性格的形成是由出生以後就開始受到環境的影響,當然也有人會追溯到更早一點,例如談到懷孕期間胎教會影響到寶寶出生後的性格。現在我們簡單一點,只就從嬰兒出生以後開始談:

          當孩子還是個小寶寶的時候,出生時若是在保溫箱裡時,如果媽媽把臉對著寶寶笑,寶寶也會出現笑容;但是如果擺出一付很凶的臉色嚇他,寶寶看得懂、也會哭,所以可以知道,連剛出生未久的寶寶,情緒上也是有感覺的。

    多數人的性格,從小便已定型

    很多父母總是以為等孩子長大一點,或者上學以後再教他,但到了那個時候,再教時往往為時已睌,因為性格已經養成了,要改並不容易。

    大家或許都有這種經驗:小學時功課就不錯,有秩序、守規矩的小朋友,二十年後能順利讀大學的,還是這群人。當大家長大成人再開同學會的時候,也發現每個同學都改不了他當初在學校的那個樣子;也就是說只要從小「定型」,一生是很難改的。當然有的人也會在成長的過程突然開竅,性格變得很好的,但是那絕對只是少數。

    從生活中培養良好的個性

    生活習慣的建立是逐漸的、是潛移默化的,例如:如果家中時常保持整齊乾淨,孩子自然會熟悉並喜歡那種環境,長大也比較愛乾淨。  我們很難例一一說明日常應注意的生活小節,

      在此只列舉一些最基本的給父母參考,希望 有助您培養寶寶良好的個性與生活習慣。

    從生活中培養良好的個性

    • 從小就要慢慢教寶寶,玩具玩完後要收好。
    •  三、四歲開始上小班亂塗鴉的時候,要給他一個桌子,讓他可以有固定的地方,不要隨便地任由他趴在茶几或地板上塗鴨。當他畫完了以後,要教他並陪著他把用具收好。但是現在仍有許多家庭,直到小朋友上了小學都沒有給過他一張固定的桌子,以為小孩還小不需要,是非常不正確的觀念。
    •  用餐的時候給孩子一張小椅子,坐在餐桌旁與家人一起用餐,不要端著飯碗,坐在電視機前面餵他吃。平常,全家人每天至少一次儘量同桌一齊用餐。

    人格養成,累積在生活的點滴之間

    •  現代社會的家庭難得家人有共同用餐的機會,仍然建議要儘量安排時間,家人共用一天中的睌餐,一方面在用餐時共聚一桌,經過一天忙碌之後,是家人能夠放輕鬆,彼此溝通的很好時間。
    •  餐桌上的氣氛也特別會給人一種親近和睦感覺,容易增進一家人的情感,更能幫小朋友建立良好的用餐習慣,是訓練他生活教育良好的機會。
    •  記得以前看過一部名字叫《真善美》的電影,有一位修女帶著一群孤兒,印象深刻的是那一群小朋友好可愛,年齡很小才三、四歲大的小朋友在吃飯的時就很乖,很有規矩、有禮貌。
    •  西方國家的一般家庭中也是非常注意用餐的氣氛與禮節,他們認為這是生活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環,愈是良好的家庭,用餐時的規矩就愈講究。用餐時有規矩的家庭,所教養出的小朋友,其生活習慣、守規矩性、整潔性都不會差。

    人格養成,累積在生活的點滴之間

    •  由一般日常生活小節中養成寶寶良好的生活習慣之後,到了上小學時、他自然在教室裡能坐的住、能專心、能守規距、也能把書包功課放整齊,很容易是個好學生,也會為他一生奠定良好的基礎,將來有成就的機會自然高的多。
    •  如果等壞習慣已經養成以後再慢慢改正,一方面非常不容易,另一方面所花的時間會更多,所以何不在起步的時候就給他一個很好的生活模式,養成他好的習慣,可以事半功倍。
    •  現代父母們時常非常注意給小朋友各種學才藝的機會,但是忽略了隨手可做的生活教育,父母們忙碌之餘,何不定下心來,重新思考我們要從那一個方向塑造我們的孩子?

    本文源自於呂適存醫師專屬綢站:育兒電子書 http://www.pediatrics.com.tw

     後記: 

      聰明的父母一定有發現,孩子愈小愈好教,教什麼做什麼,而隨著年紀愈大卻愈難教,其實很多習慣是在起步時,就讓孩子自然的養成習慣,不要存著覺得孩子年紀小,長大自己自然就會變好的心態哦!!

     

                           

     

     

     

    ennis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安妮特.卡斯特尚  出處:親子天下Web Only

    零體罰的時代來臨,父母常常覺得孩子愈來愈難搞,如何讓孩子學會規矩,是所有父母面臨的大挑戰。德國育兒專家認為,孩子從0歲開始就有能力學好規矩...

     父母眼中的「問題小孩」是:嚎啕大哭數小時的小寶寶,會咬人和打人的幼兒,吃飯習慣不好的小孩,叫人受不了的幼稚園小孩,會肚子痛的小學生。所有父母都一致認為:「我們想像中的小孩不是這樣!」

    但父母可曾思考過,對自己孩子的發展到底有什麼想法?父母的願望與孩子實際學到的規矩有時候天差地遠。任何年齡的孩子,從小寶寶到學齡兒童都有這種情形。07歲,不同年齡的孩子該學到哪些規矩?

     

    德國育兒寶典《每個孩子都能學好規矩》作者安妮特.卡斯特尚給家長的建議如下─

    嬰兒:一歲前

    其實孩子在嬰兒時期就已經能夠學習規矩,或者更適當的講法是:關連性。

    新生兒不知道什麼是對或錯,什麼令人喜愛或令人不快。但是小寶寶已經有能力記住父母對他的行為所產生的反應。他能從中推論並決定自己接下來的行為。他的方法還很有限,儘管如此卻非常有效:一個燦爛的微笑能化解父母任何怒氣。激烈的哭泣會引起我們擔心、同情、憤怒或無助。我們幾乎總是迫切希望哭泣能盡快停止。


    以下的「規矩」,是寶寶在第一年裡應該可以學好的,而且特別是從第六個月起會決定他的世界觀的規矩。

     

    「媽媽決定何時供應我飲食以及供應的內容。我可以決定是否要吃以及要吃多少。」
    「當我吃飽、心滿意足又心情很好時,媽媽特別愛跟我玩而且玩得很盡興。」
    「當我哭鬧時,會得到所有我需要的一切。如果我繼續哭鬧,爸媽就少注意我。」
    「爸媽一天當中會好好陪我玩好幾回。但是當他們自己有重要的事要做時,我得自己玩一下,即使我不喜歡。」
    「家裡幾乎所有東西都准許我去探索。但有幾樣東西絕對不准碰。」


    您的孩子學到的是這類的關連性嗎?如果是,那麼他同時也學到:「從爸媽那兒我可以得到我所需要的一切。但不是要什麼就有什麼。爸媽會注意我的需求。不過有時候他們就是比較清楚什麼對我有好處。」

     

    幼兒:兩歲和三歲

    在這段緊湊的發育期裡,每個孩子都以自己的速度擴展視野。這個年紀的孩子無法理解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但是他能反覆記住父母一再重複出現的反應,並且從中得出結論。至於是哪些結論則根據他所認識的規矩而定。

    以下的規矩可讓這年齡的孩子學習到自我負責的態度:

    •「如果我從別的孩子手中搶走東西,媽媽會從我這兒把東西拿走並且還給他。」                                                                                                                                                               

    •「如果我不吃午餐,就得等到下一餐。」
    •「如果我坐在地上哭鬧,媽媽立刻走出房間。」
    •「我現在不再包尿布了,即使我常常『大』在褲子裡。」
    •「共用早餐時大家都坐在桌邊。吃完時,可以站起來,但是不准手裡拿著食物亂跑。」

    幼稚園:四到六歲

    幾乎所有小孩三歲時上幼稚園。這是一段新生活的開始。您懷著哪些幻想和願望陪伴孩子呢?在這個階段,不論孩子的表現是否符合父母的期待,或是和你原來的想像有點出入,父母都必須先接受孩子原本的樣子。雖是如此,家長對這年齡的孩子並非毫無影響力。


    以下是4至6歲孩子可以學好的規矩─
    •「即使我衣服還沒穿好:媽媽還是準時送我去幼稚園。」
    •「如果我哭鬧得令媽媽很煩,她就走出去。」
    •「我的玩具必須自己整理。」

    孩子在幼稚園裡還會額外學到其他類似的規矩:
    •「所有孩子都乖乖坐好上廁所(大號)。」
    •「吃完早餐把自己的盤子收走並且洗乾淨。」

    小學:七歲起

    你可以夢想孩子是個「理想」的小學生。但是不能按照需求來塑造或教育他。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毫不費力地學會閱讀。有些孩子要非常努力才辦得到,而當他最後辦到時,就是個了不起的成就。例如學游泳或安靜坐好就是類似的例子。每個孩子都有他的強項。重要的是發掘和培養。但每個孩子也都有他的界限。這一點父母必須接受。

    當要求過度偏離孩子的能力時,壓力已經在前面等著你和孩子。

     小學生可以建立的規矩
    「如果我早上拖拖拉拉,上學就會遲到。」

    「媽媽協助我作功課。當我開始胡鬧時,她就走出房間。」
    「當某些電視節目不適合我看時,電視就會關掉。」


    孩子在小學階段在學校還有會許多其他的規矩。這裡舉幾個例子:
    「準時到校。」
    「按照規定完成功課。」

    「上課時要坐在自己的位子上。」
    「發言要舉手。」

    (本文摘自《每個孩子都能學好規矩》天下雜誌出版)

     

    後記:

           規矩是自小養成的, 並非長大才養成的習慣!!

                                                       ~~與快樂頌的家長們, 共勉之~~

     

     

    ennis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貼
    Facebook看到的一篇文章....
    身為爸媽的你, 一定要好好的看一下哦!!
    ******************************************************
    兒子去美國留學,畢業後定居美國。還給我找了個洋媳婦蘇珊。如今,小孫子托比已經3歲了。今年夏天,兒子為我申請了探親簽證。在美國待了三個月,洋媳婦蘇珊教育孩子的方法,令我這個中國婆婆大開眼界。

    不吃飯就餓著

    每天早上,托比醒來後,蘇珊把早餐往餐桌上一放,就自顧自地忙去了。托比會自己爬上凳子,喝牛奶,吃麵包片。吃飽後,他回自己的房間,在衣櫃裡找衣服、鞋子,再自己穿上。畢竟托比只有3歲,還搞不清楚子的正反面,分不清鞋子的左右腳。有一次托比又把褲子穿反了,我趕緊上前想幫他換,卻被蘇珊制止了。她說,如果他覺得不舒服,會自己脫下來,重 新 穿好;如果他沒覺得有什麼不舒服,那就隨他的便。那一整天,托比反穿著褲子跑來跑去,蘇姍像沒看見一樣。

    又一次,托比出去和鄰居家的小朋友玩,沒多大會就氣喘吁吁地跑回家,對蘇珊說:「媽媽,露西說我的褲子穿反了,真的嗎?」露西是鄰居家的小姑娘,今年5歲。蘇姍笑著說: 「是的,你要不要換回來?」托比點點頭,自己脫下褲子,仔細看了看,重 新 穿上了。從那以後,托比再也沒穿反過褲子。

    我不禁想起,我的外孫女五六歲時不會用筷子,上小學時不會繫鞋帶。如今在上寄宿制初中的她,每個週末都要帶回家一大堆髒衣服呢。

    一天中午,托比鬧情緒,不肯吃飯。蘇珊說了他幾句,憤怒地小托比一把將盤子推到了地上,盤子裡的食物灑了一地。蘇姍看著托比,認真地說:「看來你確實不想吃飯!記住,從現在到明天早上,你什麼都不能吃。」托比點點頭,堅定地回答:「Yes!」我在心裡暗笑,這母子倆,還都挺倔!

    下午,蘇珊和我商量,晚上由我做中國菜。我心領神會,托比告別愛吃中國菜,一定是蘇珊覺得托比中午沒好好吃飯,想讓他晚上多吃點兒。

    那天晚上我施展廚藝,做了托比最愛吃的糖醋裡脊、油悶大蝦,還用意大利麵做了中國式的涼麵。托比最喜歡吃那種涼麵,小小的人可以吃滿滿一大盤。

    開始吃晚飯了,托比歡天喜地地爬上凳子。蘇珊卻走過來,拿走了他的盤子和刀叉,說:「我們已經約好了,今天你不能吃飯,你自己也答應了的。」托比看著面容嚴肅的媽媽,「哇」地一聲在哭起來,邊哭邊說:「媽媽,我餓,我要吃飯。」「不行,說過的話要算數。」蘇珊毫不心軟。

    我心疼了,想替托比求情,說點好話,卻見兒子對我使眼色。想起我剛到美國時,兒子就跟我說,在美國,父母教育孩子時,別人千萬不要插手,即使是長輩也不例外。無奈,我只好保持沉默。

    那頓飯,從始至終,可憐的小托比一直坐在玩具車裡,眼巴巴地看著我們三個大人狼吞虎嚥。我這才明白蘇珊讓我做中餐的真正用意。我相信,下一次,托比想發脾氣扔飯碗時,一定會想起自己餓著肚子看爸爸媽媽和奶奶享用美食的經歷。餓著肚子的滋味不好受,況且還是面對自己最喜愛的食物。

    臨睡前,我和蘇珊一起去向托比道晚安。托比小心翼翼地問: 「媽媽,我很餓,現在我能吃中國面嗎?」蘇珊微笑著搖搖頭,堅決地說:「不!」托比嘆了口氣,又問:「那等我睡完覺睜開眼睛時,可以吃嗎?」「當然可以。」蘇珊溫柔地回答。托比甜甜地笑了。

    大部分情況下,托比吃飯都很積極,他不想因為「罷吃」而錯過食物,再受餓肚子的苦。每當看到托比埋頭大口大口地吃飯,嘴上臉上粘的都是食物時,我就想起外孫女。她像托比這麼大時,為了哄她吃飯,幾個大人端著飯碗跟在她屁股後面跑,她還不買賬,還要談條件:吃完這碗買一個玩具,再吃一碗買一個玩具……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這身

    有一天,我們帶托比去公園玩。很快,托比就和兩個女孩兒玩起了廚房遊戲。塑料小鍋、小鏟子、小盤子、小碗擺了一地。忽然,淘氣的托比拿起小鍋,使勁在一個女孩兒頭上敲了一下,女孩兒愣了一下,放聲大哭。另一個女孩兒年紀更小一些,見些情形,也被嚇得大哭起來。大概托比沒想到會有這麼嚴重的後果,站在一旁,愣住了。

    蘇珊走上前,開清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後,她一聲不吭,拿起小鍋,使勁敲到托比的頭上,托比沒防備,一下子跌坐在草地上,哇哇大哭起來。蘇珊問托比:「疼嗎?下次還這樣嗎?」 托比一邊哭,一邊拚命搖頭。我相信他以後再也不會這麼做了。

    托比的舅舅送了他一輛淺藍色的小自行車,托比非常喜歡,當成寶貝,不許別人碰。鄰居小姑娘露西是托比的好朋友,央求托比好幾次,要騎他的小車,托比都沒答應。

    一次,幾個孩子一起玩時,露西趁托比不注意,偷偷騎上小車,揚長而去。托比發現後,氣憤地跑來向蘇珊告狀。蘇珊正和幾個孩子的母親一起聊天喝咖啡,便微笑著說:「你們的事情自己解決,媽媽可管不了。」托比無奈地走了。

    過了一小會兒,露西騎著小車回來了。托比看到露西,一把將她推倒在地,搶過了小車。露西坐在地上大哭起來。蘇珊抱起露西,安撫了她一會兒。很快,露西就和別的小朋友興高采烈地玩了起來。

    托比自己騎了會車,覺得有些無聊,看到那幾個孩子玩得那麼高興,他想加入,又覺得有些不好意思。他蹭到蘇珊身邊,嘟囔道:「媽媽,我想跟露西他們一起玩。」蘇珊不動聲色地說:「那你自己去找他們啦!」「媽媽,你陪我一起去。 」 托比懇求道。 「那可不行,剛才是你把露西弄哭的,現在你又想和大家玩,就得自己去解決問題。」

    托比騎著小車慢慢靠近露西,快到她身邊時,又掉頭回來。來回好幾次,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托比和露西又笑逐顏開,鬧成了一團。

    管教孩子是父母的事

    蘇珊的父母住在加利福尼亞州,聽說我來了,兩人開車來探望我們。家裡來了客人,托比很興奮,跑上跑下地亂竄。他把玩沙子用的小桶裝滿了水,提著小桶在屋裡四處轉悠。蘇珊警告了她好幾次,不要把水灑到地板上,托比置若罔聞。最後,托比還是把水桶弄倒了,水灑了一地。興奮的小托比不覺得自己做錯了事,還得意地光著腳丫踩水玩,把褲子全弄濕了。我連忙找出拖把準備拖地。蘇珊從我手中搶過拖把交給托比,對他說:「把地拖乾,把濕衣服脫下來,自己洗乾淨。」托比不願意,又哭又鬧。蘇珊二話不說,直接把他拉到貯藏室,關了禁閉。聽到托比在裡面發出驚天動地的哭喊,我心疼壞了,想進去把他抱出來。托比的外婆卻攔住我,說: 「這是蘇珊的事。」

    過了一會兒,托比不哭了,他在貯藏室裡大聲喊:「媽媽,我錯了。」蘇珊站在門外,問:「那你知道該怎麼做了嗎?」 「我知道。 」蘇珊打開門,托比從貯藏室走出來,臉上還掛著兩行淚珠。他拿起有他兩個高的拖把吃力地把地上的水拖乾淨。然後,他脫下褲子,拎在手上,光著屁股走進洗手間,稀里嘩啦地洗起衣服來。

    托比的外公外婆看著表情驚異的我,意味深長地笑了。這件事讓我感觸頗深。在很多中國家庭,父母管教孩子時,常常會引起「世界大戰」,往往是外婆外公護,爺爺奶奶攔,夫妻吵架,雞飛狗跳。

    後來,我和托比的外公外婆聊天時,提到這件事,托比的外公說了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孩子是父母的孩子,首先要尊重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孩子雖然小,卻是天生的外交家,當他看到家庭成員之間出現分歧時,他會很聰明地鑽空子。這不僅對改善他的行為毫無益處,反而會導致問題越來越嚴重,甚至帶來更多別的問題。而且,家庭成員之間發生衝突,不和諧的家庭氛圍會帶給孩子更多的不安全感,對孩子的心理發展產生不利影響。所以,無論是父輩與祖輩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發生分歧,還是夫妻兩人的教育觀念有差異,都不能在孩子面前發生衝突。

    托比的外公外婆在家裡住了一週,準備回加利福尼亞了。臨走前兩天,托比的外公鄭重地問女兒:「托比想要一輛玩具挖掘機,我可以買給他嗎?」蘇珊想了想,說:「你們這次來,已經送給他一雙旱冰鞋作為禮物了,到聖誕節時,再買玩具挖掘機當禮物送給他吧!」

    我不知道托比的外公是怎麼告訴小傢伙的,後來我帶托比去超市,他指著玩具挖掘機說:「外公說,聖誕節時,給我買這個當禮物。」語氣裡滿是欣喜和期待。

    雖然蘇珊對托比如此嚴格,托比卻對媽媽愛得不得了。他在外面玩時,會採集一些好看的小花或者他認為漂亮的葉子,鄭重其事地送給媽媽;別人送給他禮物,他會叫媽媽和他一起拆開;有什麼好吃的,也總要留一半給媽媽。

    想到很多中國孩子對父母的漠視與冷淡,我不得不佩服我的洋媳婦。在我看來,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美國媽媽有很多值得中國媽媽學習的地方

    ennis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給王教授的一封信~十年私塾的苦與樂

    深圳小巨人學堂
    唐豔春

    王老師:

    從1997年實現您的經典教育開始,到今天給您寫報告,真有一種苦盡甘來的滋味,也從此而令我的信心更堅定、目標更明確。

    十多年來,從我兒子偉行休學幼稚園開始,起初人人見面都問:「小朋友,你怎麼不上學呀?」「我媽媽讓我家讀〈大學〉。」「你幼兒園都未讀,還讀〈大學〉!」再說《論語》、《老子》這些書目,都說沒聽過,不理解,搖搖頭走了。一個、兩個,連我的親朋好友也不看好,還認為我是因為學佛而讓我的兒子不上學、讀佛經。我覺得這樣對孩子有壓力,就和朋友一起去幼稚園推廣,想只要他們願意讀這些書,我就把兒子送去。但一連走了幾家都不成功,說了半天,最後人家問:「說吧!你們有什麼目的?」有什麼目的啊!還真問得我瞠目結舌!是呀!我有什麼目的?我只是想弘揚儒家的經典教育,怎麼我熱血沸騰,覺得這耽誤不得的經典教育,就不能和他們溝通、讓他們理解呢?好!既然學校推廣不成,我就自己找地點,義務來教,但剛開始熱鬧了一下子,慢慢地人就又可來可不來。因為不收費,別人還有很多要收費的興趣班沒時間學,而且也怕你這不收費的教育有什麼目的!現在哪有那麼好的人!就這樣東奔西走,我沒給孩子找到學習的同伴,還耽誤了孩子兩年多的時間沒有好好的讀書。

    接下來,又要面對讀小學還是讀經典的抉擇。我拿起一套散發著墨香、帶有拼音的聖賢經典,內容我不懂,方法我會。我想,小學五年,我能讓兒子背完這些書,總是有價值一些。所以,我拿起書去找我們住宅管理處的主任租房,主任一看我拿的書,說:「你做的是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事業,我支持你,要哪裡你選,但要自己裝修。」

    好!我立定腳跟、打定主意,從我自己開始,別人學不學我不管、讀不讀我不理,我要自己學自己讀,你要學什麼我不管,我這裡只有中西方的經典文化。老師請不起,自己教,孩子從三個開始,一個是妹妹的女兒翠依,一個是弟弟的女兒湘豫,還有一個4歲半的朋友的兒子惟誠。

    湘豫讀了半年,被爸爸送了去上小學,翠依也中途被她爸爸送了去上了一年小學,惟誠也因為爸爸反對,自己也不耐煩,他媽媽沒辦法,只好讓他上學去了。剛去上學老師發覺他很特別,他自己一直說他沒上過學,但老師發現他讀了很多書,說話作文引經據典,英文語感很好,記憶力很強,問他到底在哪裡上過學、讀過什麼書,他說真的沒上過學,只是在深圳科技園小巨人學堂背過《學庸論語》、《老子》、《易經》等書,英文背了3冊名著選和十四行詩,老師說你明天把書帶來看看。他媽媽一聽高興了,趕快拿去,但老師只是看看又沒了下文。惟誠數學考試120分,怎麼120分?附加題120分唄!超簡單!惟誠說現在每天放學回家背《孟子》500字左右。

    偉行因為沒了競爭對手,並因從倒背《易經》開始,背書對他來說背得快,但背書的情緒卻很煩厭,也要去上學,壓也壓不住。我想讓他讀到13歲,但10歲開始就反抗了,有自己的思想了!好吧!上學就上學吧!

    他和翠依一起面試順利入讀四年級,我告訴他,你不要有壓力,翠依倒數第一,你第二,我也不怪你,因為你沒上過學。兒子戰戰兢兢又激動萬分的去了。住校半個月後我去接他,一見面,他說:「媽,我們考試了,你猜我多少分?第幾名?」我說:「是60分吧!」他說:「不對!再猜!」我說:「你快說。」他說:「87分!原來上學也不難,我在全班第11名,語文、英文都沒問題!」老師說他學習能力很強,好學、有禮,不懂的就問老師,對同學關懷幫助,但喜歡跟高班的同學玩。放學回家連校服都捨不得脫下,見人就說:「我上學了!我現在上學了!」好像從沒上過學的孩子第一天上學一樣興奮不已。

    但興奮過後,他慢慢覺得原來上學也不過如此,沒什麼特別,別人也沒因為他上學而多看他兩眼。倒是為了慶祝六一兒童節的表演排練,而忙了幾個月。

    小巨人學堂的學生背的書越來越好,人也越來越多,這次經過比較,偉行選擇重回學堂讀書,對上學也沒那麼神祕嚮往了,也不怕別人問怎麼不去上學。

    我的父母和弟弟也相信我能把孩子教育好了,因為湘豫天天回家就做作業,很努力,從一年級開始讀,倒不如偉行和翠依插班的分數高、興趣濃,所以小學五年的課程可以插班,可以補學,但做父母的耽誤了孩子,錯過了這兒童的黃金記憶期,卻是一生也無法補償的。孩子的自學能力、思維、識字等能力不在這時期打好基礎,一生的自學興趣也很難培養。

    翠依雖然中途去學校上學,但因為背完了《論語》、〈中庸〉和〈大學〉,上課時和同學相比,有從沒有過的自信和輕鬆,身後總是跟著一群死黨。寫檢討、寫作文都找她代筆,她說:「原來寫東西很簡單嘛!我手寫下我說的就行了。」作文幾乎滿分,英文差一些,因為啟蒙的晚了,所以現在惡補英文,從最初一學英文就煩躁不安,到現在甚有興趣。翠依這過程讓我醒悟到英文可以晚一步學,但語感耳力卻要早點啟蒙,如果不是等你認為該學時,孩子的耳朵是關閉的,學習的興趣也要一段時間來培養。

    陳之恕,4歲半的時候來,因為本身多動而讓媽媽無可奈何。現在5歲多,可以自己讀書看報,有時候連續讀兩個多小時的書還嫌不夠,還要到處找書看,看書時人也進入了書本中,靜下來。

    李安容,兩歲半來,好像一匹未經馴服的烈馬一樣,怎麼都不肯安靜的坐下來,每天都在課堂上跑來跑去,但讓之恕背書時他卻說:「不對!背錯了!之恕背錯了!」原來一般都沒好好坐下讀書的安容背得最好,只是他不高興就不會背給你聽。

    張如意,4歲多來時已在其他幼稚園讀了兩年,父母擔心她不適應新環境,但如意一來即每天都要求來小巨人讀書。第一天媽媽來接她時就興奮的說她在這裡學到好多文化,人也從膽小內向到現在自信、大膽。過年時回老家讀書給外婆聽,聽的外婆說:「好了!好了!太多了!太多了!」

    張宏瑋,3歲多來,因為媽媽甲狀腺癌沒精力照顧才找到我們,但宏瑋一來,再路過原來的幼兒園時,即同媽媽說:「我在小學堂會學好多文化,等我再讀多一些書時才回這幼兒園。」他的媽媽也因為放生、念佛而鼓足勇氣去開刀做手術,但手術後沒多久又復發了,醫生勸她盡快再做手術,只是這次去,醫生卻驚奇地發現她已擴散的癌細胞竟然沒有了,再仔細查看還是沒有,問她怎麼沒了,她也沒敢告訴醫生說是念佛好的,只說是吃中藥好的,但她根本就沒吃中藥。醫生說:「很好,繼續吃,有效。」「那還用做手術嗎?」醫生說:「好了,已經好了,還做什麼手術?」宏瑋現在剛過4歲,熟背、認二萬字的《學庸論語》和《易經》等書。

    楊瞻明,4歲多,從開始時只是指字讀誦,到突然有一天她媽媽發現她認識好多字,現在要求她把曾背過的書再讀二百遍。這次我從香港回來,她一見我就興奮地告訴我她背《論語》第一篇不用提醒一口氣背完,說完又神情興奮地埋首讀書去了。

    宇欣,3歲,媽媽把他從幾千元一個月的幼稚園,到租房子在我們學堂附近陪讀,現在更無償地把其價值一百多萬元的房子提供給我們做分校,她爸爸還整天叫她媽媽不要急著上班,多給我們招些學生,怕我們學生少,經費上有困難。

    程晨,5歲半左右來,幾個月來變化最大,從讀〈弟子規〉讀幾段都很困難,到現在可以一口氣把〈先進第十一〉背完,人也自信、大膽得多了。他爸爸都很吃驚於他的變化,說這是他多年中做出的最英明的決定。

    看著這些能在這裡持續讀一段時間書的孩子一天天的變化,滿腹經綸、開心快樂。我自己的孩子也從牙牙學語,到現在復習背誦過的千多萬經典文字。從最開始不知這些孩子的出路在哪裡、如何和學校銜接,到今天看到讀經教育的蓬勃發展,十多年的經歷,不少的酸甜苦辣,但看到孩子們知書達禮、孝親體貼,內心又是很感欣慰,而讀私塾的孩子也沒因為這些經典教育而顯得性格孤僻、不合群,更沒有因為孩子沒從一年級開始入學就對學校的學習跟不上,反而在生活中更自信,在文字的認知及應用上更游刃有餘,我也因為培養孩子而成就了自己,眼界開闊了、知識豐富了,待人接物也更知所進退。

    教育原來很簡單,只是簡單的重覆。

    後記:

         雖然只是簡單的重覆, 卻往往被一般人忽略~ 簡單的重覆, 認真的堅持, 就是讀經的最佳路程~~

                                  

     

    ennis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歲智商136 高智商可以訓練

    更新日期:2010/03/23 12:35  

    最近一名智商高達136的英國女童,成為高智商俱樂部「MENSA」(門薩)成員,她的年紀僅僅只有2歲,堪稱門薩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會員,能生出「聰明」的女兒,讓不少家長羨慕,其實「聰明智慧」是可以訓練出來的,科學家還設計出一套簡單的系統,讓你鍛鍊腦力,1個月內智商就能提高5個點數。

     

    CNN主播:「就在去年Mensa接受最年輕的會員,這個俱樂部成員智商是人口中頂尖的2%,這個女孩只有2歲4個月大。」

    這名2歲的英國女童,不到2歲就認得26個字母,能閱讀、拼字,還能上Google,智商高達136,成為門薩俱樂部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會員。這個俱樂部,智商是唯一的入會要求,不分種族顏色年齡,只要通過Mensa Test,證明自己的智商是當地人口中最高的2%,就能入會。

    其實不必羨慕高智商,因為智力可以訓練出來。特教老師:「這是什麼?這個人在幹嘛?哪個圖配哪個?你真聰明,你真的只有3歲?」

    不少小孩還包著尿布,就加入這個課程,準備類似「大學基測」的入學考試,只是要考的是菁英幼稚園。特教老師:「有點像進入大學,只是他要進的是幼稚園。」

    對大人來說,IQ只是一個標準,答案只有對或錯,平均智商大約是100,但是對個人的未來成就而言,努力佔75%,智商只佔25%。那麼到底什麼樣的腦才是真聰明?看看高低智商的腦部運作,智商較低,腦力運作快,但是智商高,腦部反而不活躍,

    說穿了聰明的腦,只是比一般人更有效率的消化並運用資訊,而且對大人來說,現在練腦也不遲,簡單的腦力訓練,一天30分鐘,一個禮拜5次,持續1個月,就能讓你的智商提高5個點數。

    專家說,智商高的好處,包括增強你的工作表現,未來比較健康,家庭相對穩定,重要的是活得比較久。專家:「甚至更長壽?」

    也難怪,訓練天才兒童,早早就要開始。特教老師:「你能指出節氣的圖片嗎?」學生:「南瓜。」

     

    本文源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323/8/22k4o.html

     

    後記:

    看完這篇新聞報導的爸媽們,不知您的看法是什麼? 大部份的父母覺得自己的孩子是最聰明, 但是如果一個很聰明的孩子,放在家裡都不去學習,過了黃金記憶期, 您能保證您的孩子還是最聰明的嗎? 值得令人省思!!

     

    ennis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二條法則--養出不負責任的下一代     

    文╱陳津穗

    在現在這個社會中、我週遭的很多已婚同事都選擇不生小孩,不外乎兩個條件,
    1.經濟 (因為錢都拿去買房子)
    2.教育(教得好怕被欺,教不好氣死自己)

     


    你問我是哪種人?我會告訴你,以上我全符合.
     

    屬於草莓族的兒子即將退伍,最後一次放假,一進家門就說: 
     「買輛車給我吧!下禮 拜,我要開車回部隊領退伍令。」


    役期近兩年,能安然而退,身為父親,按說該高 興才對,沒想到我卻心情低沉,思前想後,久久無法回應他的請求。


    記得送他入伍時,耳提面命他注意言行,軍令如山,不得輕忽,他卻不改輕佻地 說:
    「國家靠我去救,一定毀了!」


    我殷切期待,他經歷軍隊磨練,可能會較成熟穩健,事實上依然故我,不禁長嘆,難道這就是所謂一輩子的牽掛?


     上班領薪?三萬幹啥,年年考試?父母撫養
    他回家後,丟下行李就想溜,我輕聲問他:「退伍後有什麼規畫呀?」
    他成竹在胸答:「K書準備參加十月的考試啊!」
    他可算得精,以考試之名,申請延後入營,足足玩了三個月;現在,他要故技重施,算算,又有幾個月好混了。
    看我陷入沉思,他倒過來勸慰我:「爸,您不用操心,家裡多我一人,也不過加雙筷子而已。」
    話說得可美啦,事實不是這麼回事。猶記得,我常常張羅好飯菜請他入座,他探身一瞧,轉身走人:「我吃泡麵。」
     我算了算,桌上大大小小有十道菜,辛苦的老媽還在廚房揮汗如雨,聽兒子要泡麵,氣得差點提菜刀追出來。
    當兵期間,他返家一定帶回大包髒衣物,老媽邊洗邊搖頭,我還得不時說「以色列戰士的母親驕傲晾征衣」
    的故事來安慰她, 而兒子那種永遠長不大的心態,教人擔心。在家,日上三竿,老媽去催駕,
    兒子說:「人家晚睡,幹嘛要早起?」
    母親問:那你能這樣過一輩子嗎?怎麼一點都不急?」
    只聽他灑脫的笑:「急?急什麼?妳去探聽一下,我們這屆法律系兩班,有幾個人在上班?就算去上班,
    每月不到三萬元的薪水能幹什麼?」
    母親焦慮再問:「那你總要努力準備吧?」
    他顯得不耐的答:「考試那有這麼簡單,有學長考了十年,還在考呢!」
    如此不是擺明要父母再養他十年,先預告,請不必沒見識,不要如此大驚小怪嗎?他翻身睡到自然醒,那管母親的長嘆。
     手機不新?被偷最好 機車壞了?扔天橋下
    聽他口吻,讓我想起他大學四年用手機、換機車的行為。他讀書學費父母全包,吃住在家,每月另支一萬元零用錢,
    卻入不敷出,非要去打工, 收入全用在無謂的消費上,像手機通話費,至少兩三千元,動輒五六千元。
    而且每當新款手機上市開始廣告,他就恨不得趕快丟掉手邊用的;有次在網咖打工,手機被偷,他不但不怪竊賊,還心存感激的說:「真謝謝他偷得好,正想換支新的。」
    另一件事是,有天晚上,他搭計程車回家: 「爸,幫我付車錢,機車壞了,丟在路邊。」
    接著,上演除非包計程車接送,否則沒新車、上學免談的戲碼。我與老妻,尋尋覓覓,
    好不容易找到丟在天橋下的機車,推好遠去送修再騎回家。
    老妻一路開罵:「這就是你教的好兒子?」
     買鞋虛榮?一定名牌,找他優點?事態嚴重
    他的交通違規罰單,更讓郵差送到手軟,違規事由五花八門,例如未戴安全帽、違規停車、闖紅燈......
    有一次,罰單出現「棄車逃逸,逕行舉發」,
    如果不是繳納罰款才領回被交警拆走的車牌,我還相信他所說車牌被偷,而且天天催他報警呢!至於打工,
    薪資還沒進帳,要怎麼花已計畫好,
    只要今天領錢,明天鐵定不見人影,散盡錢財才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家。
    他不是月光族,應該叫日光族才貼切!
    他追求時尚名牌更是不在話下,尤以運動鞋非名牌絕不穿,他的理論:
    「我不是虛榮,你總不願見到你寶貝兒子的腳受傷吧?」
    所以,父母親買三百九十九元的地攤貨,兒子買價近十倍的旗艦級精品,是理所當然,好像中外古今皆如此,否則怎配當孝順的好父母?
    有次與老妻私下檢討,是否該多鼓勵少責難,妻遞給我筆和紙說:
    「要鼓勵總該找出優點吧?來,給你十分鐘,把你寶貝兒子的好德性列出來看看!」
    不瞞你說,我用超過妻給的時限好幾倍的時間,竟然寫不出一個字!我猛然驚醒:「事態嚴重!」
    兒啊!老爸急於告訴你的一句話是:「你不會永遠只有十七歲!」快點醒過來吧!
    12個寵壞孩子的方法
    1.有求必應
    打從孩子出生開始,你就給他所有他要的東西,如此一來就算他以後長大成人,他還是會倔強的認為所有的一切都是世界欠他的。
    2.他出口成 "髒"你一笑置之
    當孩子講出不得體的話甚至口出穢言,你卻只是笑了笑,這將會使他認為自己很可 愛他說的話很討喜,你的反應不外乎是鼓勵他下次再挑些 更討喜的話來講。
    3.從不訓練他精神獨立
    從小一切幫他打點好一切事情由你來負責,等到他20歲時再突然告訴他"自己決定吧 !
    "我們不難想像孩子們對這種突如其來且遲來的恩准,
    反應會是:"#~%&^...."。
    4.從不告訴他你錯了
    如此將造成他日後嚴重的罪惡感,若我們一直避免把錯字冠諸孩子的不良行為,一直不告訴他孰是孰非,待某日他牴觸了法律, 犯下了父母再也無法替他掩飾的罪行,他 還以為整個社會都與他作對,是他自己受到迫害。
    5.替他收拾所有弄亂的東西
    像個名符其實的老媽子一樣地跟在他後面,撿起他丟再地上的書鞋子髒衣服,幫他整理房間做東做西打理一切,養成他日後推卸責任, 將別人的好意當成是理所當然的惡習。
    6.毫不限制他的讀物
    小心啊!雖然碗筷洗了餐具消毒了,孩子嘴巴吃得乾淨,腦子吃的卻是垃圾。
    7.常常當著孩子的面吵架
    日後父母離婚了家庭破碎了,你也不用為孩子麻木不仁無關痛癢的反應感到震驚與不解。
    8.當他的搖錢樹
    若金錢對他們而言太容易到手,想買東西時只要他們搖一搖吵一吵錢就掉下來了,不讓孩子明白金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賺取的, 如此要他們如何能瞭解 "錢歹賺",如何使他們能有正確的金錢概念。
    9.滿足他所有的口腹之慾
    當你自始至終永遠滿足他的需求時,你會發現一次的拒絕就足以對他造成傷害極大的挫折感。
    10.永遠站在他這邊
    站在孩子這邊固然是好的,但要永遠嗎?當孩子真的犯錯時呢?你能想像這種心態都是別人不好他們都對我的孩子有偏見, 會造成他日後一生多少問題嗎?永遠站在孩子這邊,永遠教他與鄰居師長警察對立,不過是提早讓他走上不歸路罷了。
    11.我就是拿他沒辦法
    當孩子們闖了大禍犯了大錯,若你只是一次又一次拿這句話來搪塞,替自己的不是找藉口找台階下,孩子們以後如何能尊重你呢?
    他難道不會想:"既然沒辦法那就乾脆讓你一輩子都沒辦法好了"。
    12.準備過悲慘的一生吧
    想寵壞你的孩子嗎?想培育出不負責任的下一代嗎?很簡單,照著這12條法則去做,保證你一生會是悲慘的!!

     

    後記:

         看了這篇文章的父母, 不知您的感想是什麼? 有時間的話, 可以看看另一篇連結的文章哦!http://ennisyu.pixnet.net/blog/post/25775016

     

     

    ennis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洪蘭:讓孩子主動,閱讀才會成功

    作者:施君蘭整理  出處:天下雜誌第304期

     

    閱讀是脫離貧窮、開啟世界之窗的改變力量...為什麼需要從小就開始?為什麼主動親近書本,才會有效?一起來看看洪蘭怎麼看待閱讀...

    主動的學習才有用。如果不想學習,李遠哲站在這裡教化學還是沒有用,一定要自己願意學才有用。

     閱讀障礙在現今無論哪個社會,大約都是六.五~六.七%左右,在學校一定會碰到閱讀障礙的孩子。這是基因的關係,所以你打他罵他都沒用。怎麼辦呢?我們可以用其他的方法開啟他。

     歷史上有閱讀障礙的人非常多。比方說愛因斯坦、愛迪生。愛因斯坦是諾貝爾大師,但他到三歲才會說話。大家說,當時幸好有他媽媽,如果在現在的台灣社會,字不會拼、寫錯了,就重寫十個、一百個,把時間都拿去補強,把不會的變好,愛因斯坦再聰明也不會是愛因斯坦。

     教育的觀念在改。大腦是有限的資源,它如果這方面好,一定有另一方面的不足。在高科技的社會,孩子不可能什麼都知道,所以我們應該順他的長處,把他的長處跟別人搭配,科技整合、團隊合作,就會成就一番事業。

     另一位是李光耀。他退休時承認自己是語言障礙者,讓大家非常驚訝。為什麼願意說出來?他說,「新加坡小國小民,沒有自然資源,最大的資源是我們的腦力。」台灣也沒有自然資源,情形一模一樣。

    腦神經和閱讀有何關係?

     中國字有非常多的音義。比方說「天、天花、天花板」,只要加一個字,全部改變。如果要讓孩子學東西,不管學什麼,閱讀是根本。若心裡沒有這個詞彙,他根本沒辦法斷詞。孩子有斷句上的問題時,唯一的方法就是閱讀。

     腦神經和閱讀有何關係?過去對於中風,左腦受傷右邊癱掉的病人,我們會說,你要學用左手吃飯、穿衣服,但現在我們把左手綁起來,強迫他右手動。為什麼?若你沒有主動要動,神經就沒辦法再連在一起。這也是為何孩子若不主動要學,怎麼教也沒有用。
     去年十二月,一位音樂家在中正紀念堂開音樂會,他是茱莉亞音樂學院的鋼琴家。二十六歲時,手發生病變。他曾經非常沮喪,但醫生告訴他,這是可以再來過的。經過六年復健,他重新登上舞台。

     外在的需求隨時改變內在的組織,這給我們教育者很大的啟發。讓我們知道,教育是有用的。

     為何主動學習才有用,被動學習沒有用?德國的實驗發現,學習一定要很早開始,腦部這塊區塊才會愈來愈大。過了青春期,就算每天練八小時也沒用。這曾引起歐洲父母的恐慌,那小孩不是要從週一補習到週六?但後來經過實驗發現,只有自願主動學習,學習的區塊才會變大,對腦神經連結的密度才有幫助。被動是沒有用的。

     習慣養成了很難改。因為一個神經連成了,要五年才會鬆掉。這就像買布做成衣,如果做壞了要改,是改不好的,最後只能把布丟掉,做一塊新的。這說明了為何小時候家教這麼重要,做事情第一次就要做對。

     說話是個本能,閱讀是個習慣,後天的習慣就要培養,若沒有從小好好培養,神經沒有連起來,長大就來不及了。

     還有像開車。你會發現,到人家工廠參觀,坐三次車都不認得路,但自己開過一次,就會了。可見主動學習,才會有效。

     經驗有個缺點,要靠時間換取。但我們不能經驗到世上所有的東西,只好透過閱讀,把別人的經驗內化成自己的。

     我讀穆桂英的故事給小孩聽,講到最精彩時說,不能再讀了,地板還沒擦。小孩立刻說,你讀你讀,我幫你擦地板,他覺得這樣很值得,這也說明了動機的重要。
     卡森(Ben Carson)是底特律做腦部皮質切除手術最多的醫生。他住在貧民區,有一天,他媽媽一指關了電視說,我到中產階級人家幫傭,發現別人有書,我們沒有。她強拉他上車,把他丟在最遠的圖書館。多年後卡森成為名醫重遊故地,發現他的朋友一半吸毒死掉,一半在街角要錢。他非常感慨,「當年母親那根手指頭。改變了我的一生。」

     城鄉差距再大,如果你可以打開書,就會打開一個世界。城鄉差距一定要靠閱讀改變,這是我看到閱讀對教育,最重要的一點。

     

    ennis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學童每天少睡一小時,大腦認知發展晚兩年

    作者: 文|陳念怡  出處:親子天下Web Only

     

    如果孩子睡得好,就算少睡一點,影響真的有這麼大嗎?答案是,睡眠的質和量同等重要。特拉維夫大學艾維‧索丹博士指出,睡眠量的些微差距,確實對孩子的學習力造成極大的影響。

     

    新學期方始,你家孩子是不是又出現每天睡不飽的狀況?英國《每日郵報》最新一篇報導指出,學齡兒童睡眠不足,將導致大腦功能無法彌補的損害。以認知能力為例,每天晚睡一小時的學童,其認知發展會比同齡孩子落後兩年。專家更指出,青少年長時間的睡眠不足,也有可能引發情緒暴躁、憂鬱、酗酒等行為問題。

    也許家長不免納悶:如果孩子睡得好,就算少睡一點,影響真的有這麼大嗎?答案是,睡眠的質和量同等重要。特拉維夫大學艾維‧索丹博士指出,睡眠量的些微差距,確實對孩子的學習力造成極大的影響。睡眠不足不但有礙學童的大腦發展,也連帶降低學業表現、情緒管理,並且造成過胖、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

    從生理發展的角度來看,直到二十一歲為止,大腦都處於發育成熟階段,且多半是在睡眠中進行的。專家呼籲,正值成長期的學童,每日至少要睡飽九個小時以上。然而,和三十年前的孩子相比,現在的國中小學童平均每晚少睡一小時。半數國小學童在上學日的睡眠時間都不滿七小時;課業壓力大的國中生更不用說,平均睡眠時間只有六小時。

    面對永遠睡不飽的孩子,家長應先檢視以下幾個因素:是否過度安排活動、功課太繁重、家庭作息過於鬆散,或沉溺電視電玩的誘惑。此外,為了讓孩子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專家還提供幾個實用技巧:

    1. 實施睡前儀式:針對年紀小的孩子,爸媽可運用床邊故事、背部按摩、泡澡等靜態活動,營造愉快正面的家庭氛圍,幫助孩子建立固定的睡前作息。

    2. 列出睡前檢查表:針對大一點的孩子,爸媽可設計一份「睡前檢查表」,清楚列出睡前該做的事,供孩子勾選自己已完成的項目,這樣不但可減少無謂的親子爭執,也能滿足孩子「做到了」的成就感。

    3. 要提前準備:為了確保孩子每天能在固定時間入睡,爸媽千萬不要等到規定時間一到,才匆忙催促孩子去睡覺。明智的做法是,全家人要在睡前一小時,啟動刷牙、唸故事書等準備工作,以預留充足時間,因應生活中許多突發的狀況。

    ennis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林玉珮  出處:康健雜誌 107期


    天下父母心,為人父母總希望孩子有能力贏得未來,卻往往因為教養思維或態度上的迷思,反而壓抑或妨害孩子發展挫折忍受力。以下是許多父母教養子女時難以穿越的主要迷思:

    教養迷思一:「我就是這樣長大的」

     許多父母常抱怨孩子,「怎麼這麼浪費、不惜福?」「孩子怎麼這麼不能吃苦?」然而此一時彼一時,研究指出,當父母愈執著於過去的經驗,愈難以同理心來教養孩子,愈容易重蹈自己成長經驗的覆轍。
     華視總經理李遠(小野)坦承,自己考高中考的奇差無比,他父親看到成績單跪下來哭,「我被他的反應嚇到了」。他父親那套「高期待」教養方式帶給子女長期的焦慮和不安,等他有了孩子以後雖開始懷疑卻仍不免對兒子有要求。兒子在小四時曾形容李遠看他的眼神很可怕──「眼神很荒涼」。

     但李遠在兒子進入青少年期後,父子關係有如「哥兒們」,這轉折緣故很多,「反省」是其中影響關鍵,就像兒子形容他「是一個會反省的父親」,「這是兒子給我的最大讚美。」不斷的反省加上不斷的自我調整,李遠終能超越上一代的「教子有方」,發展出不同的教養腳本。

    教養迷思二:「不要給孩子太多的愛,會把孩子寵壞」

     雷同的迷思如「不能花太多時間陪孩子,孩子會軟弱依賴」、「不要太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會需索無度」「不能太尊重孩子,孩子會目無尊長」「不要讓孩子凡事作主,孩子會自私自利」。

     事實上,正好相反,當小孩自覺被愛、被尊重,才更容易接受父母的約束,發展同情心,並且願意承擔責任。
     「父母絕對不可能用過多的愛寵壞孩子,」美國天普大學心理學教授史坦堡博士非常肯定,因為有太多以親子關係為主題的研究發現,「那些調適最好的孩子,總是擁有最豐厚的父母之愛」。

     不是愛得太多,而是缺乏有效的管教,才會寵壞孩子。

    教養迷思三:「我這樣做,是為孩子好」

     最常見的情況是,父母把孩子送到才藝班、送進補習班,把孩子的時間幾乎填得滿滿,理由是「為了增加孩子未來的競爭力」。
     父母做這些是為孩子好,還是安自己的心?曾有一位小二的孩子告訴心理醫師陳質采,「我就像籠中鳥,每天從一個籠子被換到另一個籠子。」陳質采問,這樣真的是為孩子好嗎?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一語中的:「想學,沒環境會偷著學;不想學,請到李遠哲來教化學也沒用。」
     處心積慮為孩子未雨綢繆布局人生的父母,應該警覺,自己可能變成「直升機父母」,隨時盤旋在孩子的左右,過度保護和介入,就像正在雕刻一尊完美的孩子雕像而不是真正的孩子。

    父母迷思四:「親子相處的時間重質不重量」

     親職作家游乾桂形容品質不好的親子相處時間,就像在做「噩夢」,但不只要有品質還要有時間,時間投入愈長,愈有益建立親子親密關係,就像為親子情感帳戶增加存款。

     如果父母和孩子相處的時間非常有限,對於孩子在乎的場合,如生日、表演、比賽,或者孩子需要有人談一談的時候,父母因故缺席或要等到有空再回來陪孩子,對親子相處的品質一定會大打折扣。

     父母的陪伴很重要,而且愈小的孩子愈是需要。日本有研究發現,青少年犯罪在幼兒3歲之前決定。這聽起來很駭人聽聞,然而根據板橋地院少年保護官盧蘇偉的研究觀察,孩子在6歲之前與父母的關係,和孩子未來會不會藥物成癮,或會不會成為一個負責的人,以及未來會不會失去人生的方向等都有相關,「安全的依附經驗,是無法等到父母有空了再回來陪伴,」他提醒。

    ennis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齡前所養成的好習慣,對孩子未來的影響往往是終其一生的。因此,為了孩子好,父母應該要把握每個學習的機會,讓孩子學會這必備的9大好習慣。

    文/高子茗 諮詢/新埔國中幼稚園園長 張蘭玉
    自古以來,即流傳著「三歲定終生」的說法,因為在3歲之前,孩子的可塑性最高,如果能在這段時間內養成好習慣,相信對往後的發展將有極大的助益!

    禮儀篇
    1. 說話有禮貌
    嘴甜的孩子總是討人喜歡,說話沒禮貌或沒大沒小的孩子,往往一開口就讓人覺得不舒服,人際關係也因此大受影響。
    認識孩子的能力:
    如果從小經常被教育說話要有禮貌、什麼場合要說什麼禮貌用詞,到了5、6歲左右,孩子已大致能分辦什麼話該說,什麼話是可能讓媽媽或老師會生氣。
    如何教?
    * 從小開始,父母隨時就要配合情境帶入禮貌用語,例如看到鄰居就教孩子說「早安」、拿了別人給的糖果就教他說「謝謝」等。
    * 當孩子說出失禮的言詞,例如笑人家很胖、用指使的口氣說話,家長就應該立即或私底下告訴他,你這樣說話會讓人家不舒服,你應該怎麼說會更好。
    * 家長有時該思考孩子的不禮貌,是不是因為大人的表現而讓他有樣學樣。
    2. 尊重長輩
    父母可以疼愛孩子,但不能讓孩子不懂禮貌、無法無天,從小目無尊長的孩子,長大多半就不會愛護他人、體諒他人。
    認識孩子的能力:
    得到正確教育的孩子,會感謝父母親或長輩對他的付出及愛心,同時會有敬愛長者的表現,例如看到老人家會貼心讓位、願意幫父母提東西、聽從老師的教導。
    如何教?
    * 教孩子和長輩說話時,要坐好或站好,眼睛應看著對方。
    * 看到長輩時,要主動打招呼,有禮貌回應長輩的問話。
    * 讓孩子用同理心去體諒大人的辛苦,例如告訴孩子,「你覺得書包很重,可是爺爺奶奶年紀那麼大了,還要幫你背書包,他們也會覺得很辛苦。」
    * 孩子會看父母親是如何對待自己的父母(他的爺爺奶奶),從中學習父母親對待長輩的態度。
    3. 誠實
    誠實,是一個人最基本的人格要求,將來若要成功、要成為受人信賴的人,一定不能缺少誠實這個要件。
    認識孩子的能力:
    孩子多少都有不誠實的表現,他們並不是刻意為了說謊或騙人,而是希望因此不被責罵或處罰,所以,家長應該讓孩子了解為什麼要誠實及誠實的重要性。
    如何教?
    * 不要用「騙子」、「壞蛋」等形容詞來責怪孩子,而要讓他知道,父母非常在意他有沒有說真話。
    * 孩子初次犯錯時,父母應該主動說:「沒關係,但是你現在應該怎麼做」,與其不停罵他,不如教他解決事情的辦法。孩子有台階下,就不會想要欺騙父母。
    * 給孩子改過及認錯的機會,但是必須清楚讓他了解下次不可以再說謊。

    健康篇
    4. 不挑食
    正確的飲食習慣,關係著孩子一輩子的健康,從小打下健康基礎,勝過服用各種昂貴的補品。
    認識孩子的能力:
    每個人對於食物多少都有個人的喜好,但是要讓孩子理解,想要有健康的身體,就要均衡飲食,少吃高熱量的食物。
    如何教?
    * 利用人體器官圖,讓孩子了解身體最需要的食物,例如吃錯食物,可能會生病或變胖等等。
    * 把握機會教育,例如孩子肚子痛時,就可以告訴他,這就是他不吃蔬菜、水果(舉出他不喜歡的食物),所以,肚子在抗議了。
    * 讓孩子參與食物的製作,讓他認識各種食物不同的功能及好處。
    * 減少讓孩子吃垃圾食物的機會,從小就建立全家人都要遵守的飲食習慣。
    5. 良好的衛生習慣
    建立良好的衛生習慣,可以減少在團體生活中受到各種疾病的傳染機會,也能使孩子學會照顧自己的健康。
    認識孩子的能力:
    一旦好習慣養成,孩子會自動自發的洗手,保持自己的整潔,生病時,也會知道要使用衛生紙擤鼻涕、咳嗽會轉頭、遮口等等好習慣。
    如何教?
    * 幼兒還小時,可能是大人幫著做,例如擤鼻涕、洗手,在做的同時,就應該一邊做一邊教,長大後,就要讓孩子自己做。
    * 適時提醒孩子什麼是正確的衛生習慣,並提醒孩子要確實做到。
    * 可以利用各種有趣的相關繪本,讓孩子學習書中主角的好習慣。
    6. 正常的生活作息
    生活作息的規律性,應該從小就建立,家長必須明確讓孩子知道什麼時間該玩耍、什麼時間該睡覺。
    認識孩子的能力:
    一旦建立良好的規律性,孩子的生理時鐘自然而然就會提醒他吃飯時間、睡覺時間、玩耍時間,孩子就能夠健康的成長。
    如何教?
    * 每天養成固定的時間,進行固定的事情,例如:早上8點起床、晚上7點洗澡、9點睡覺。
    * 讓孩子在一段時間內就專心做一件事,等一件事做好才可以進行第二件事。
    * 培養動靜分明的孩子,玩的時候讓他開心的玩;該安靜的時候,要求他要靜下心來,如果能夠遵守,才允許下一次開心玩耍的條件。

    生活習慣篇
    7. 物歸原位
    物歸原位可以節省許多找東西的時間,也避免養成丟三落四的壞習慣,同時,能培養孩子自己收拾玩具或整理書包的好習慣。
    認識孩子的能力:
    只要有明確的標示或告知,孩子是可以清楚記住什麼東西應該放在哪裡,同時也能將物品簡單進行分類擺放。
    如何教?
    * 家中物品都有其固定位置,讓人有規則可循的依據。
    * 時時提醒孩子遵守用完放回去的習慣,大人自己也應該做到。
    * 將孩子的玩具以箱子或抽屜分門別類貼上標籤或照片,讓孩子每次玩過後,可依照類別將玩具放回去。
    * 常和孩子一起整理家中某個區域,讓他了解為什麼要分類、為什麼要物歸原位。
    8. 自己動手做
    茶來伸手、飯來張口不代表孩子命好,而是可能造成一個發展遲緩、自理能力不及格的孩子
    認識孩子的能力:
    3~4歲孩子其實能做很多事情,雖然做得並不完美,此時,需要家長多教育,給他反覆練習的機會,到了5~6歲,你會發現孩子幾乎已擁有非常好的動手能力。
    如何教?
    * 由家長做示範,讓孩子跟著做,做不好的時候就協助他一下,但不是幫他做完。
    * 要捨得讓孩子遇到挫折、困難,孩子多嘗試就會找出解決問題的技巧。
    * 讓他去看其他孩子的表現,鼓勵他學習大哥哥、大姐姐自己動手做。
    * 多鼓勵、少代勞,不要把孩子保護過了頭。
    9. 愛惜物品
    給的太多,孩子往往就不知道要珍惜,長大了,價值觀也容易受到扭曲,可能會認為父母本來就該滿足我,或為了得到想要的東西而不擇手段。
    認識孩子的能力:
    讓孩子有機會了解物品製造的過程,從中讓他學習到,每一件物品都是得來不易的。也可以安排某些機會讓孩子知道父母賺錢的辛苦,孩子也會更加珍惜父母的付出。
    如何教?
    * 家長不要看到便宜的玩具就亂買,必須讓孩子知道有多少預算,可以買什麼樣的玩具,下次可能要累積多少零用錢或收集幾個獎勵章才能再買。
    * 讓孩子知道被丟棄的玩具,可能會置身在髒亂的垃圾場或被銷毀,激發他的同情心及愛玩具的心。
    * 利用停水或停電的機會,讓孩子知道「沒有」的時候的痛苦,而懂得珍惜「有」的時候。

    專家小叮嚀
    張蘭玉表示,這9大好習慣是孩子在3歲以前絕對有能力做到的,但是,關鍵在於家長有沒有適時的教育孩子,給孩子嘗試的機會。而且,聰明的家長可以多利用一些故事、同儕團體的力量來影響孩子,不要採強迫或責罵的方式,才能有效達到自動自發的效果。

    《bobo小天才雜誌》

    本文源自   http://mypaper.pchome.com.tw/kenny6514/post/1320667375

     

    後記:

         很多父母總是會問, 老師, 為什麼在家裡,小孩都不自己動手做? 為什麼在學校都願意自己做?其實,不知父母有沒有發現......當孩子自己不願意自己做的時候, 您是否就親自動手幫他做好了呢?還是堅持您的原則,讓孩子自己動手做呢?

         事實上, 如果父母一直不讓孩子動手, 是在扼殺孩子的學習自理能力的哦!! 這樣並不是在幫孩子哦!是在害他哦!!

     

     

    ennis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卡住的閱讀

    本文摘自 天下雜誌 第386期 文/李雪莉 攝影/黃明堂

    「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結果公布,五年前,香港排名十四,經過四年努力躍進到第二,而推廣閱讀十年的台灣卻只排二十二,曾被定位為文化沙漠的香港為何突飛猛進?台灣推廣閱讀的成效到哪去了?

    文章源自http://reading.cw.com.tw/pages/public/fourm/20071205.htm

     

    對推動閱讀教育多年的台灣來說,2007年的冬天特別嚴峻。

    兩個大型的國際閱讀素養評比都在冬天揭露。台灣成績明顯低於國內原本的預期。

    十一月二十八日,由國際教育成就委員會主導,針對國小四年級學生閱讀能力所做的「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簡稱PIRLS)結果公布,今年首度參與的台灣在四十五個國家/區域裡,排名不盡理想,只排到中間的第二十二名。

    另一個由經合組織(OECD)主導的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chievement),針對十五歲青少年閱讀、自然、數學能力測驗的評比,台灣在自然與數學能力都名列前茅,但閱讀的能力卻排在十多名。兩項調查不約而同指向:台灣學生閱讀理解、統整、分析能力不足。

    讓人意外的結果不僅於此。

    同樣以繁體中文進行檢測的香港,在PIRLS調查中從五年前的第十四名躍進到今年第二名(PIRLS評比五年一次),遠把台灣拋在後頭。

    過去七年,教育部編列七億多元推動三千三百多所中小學閱讀。學術界紛紛張大眼睛問,「閱讀推了十年,怎麼推出這樣的成績?」

    從魯迅時代就被定位為「文化沙漠」的香港,過去幾年是派遣閱讀推動教師到台灣取經,從誠品等書店購買優良的繪本,於是有不少人意外稱道,「才三年,香港就成功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PIRLS調查倍受重視的關鍵,在於它測驗了學生是否具備閱讀基本能力、邁向吸收知識的階段發展。負責PIRLS台灣調查的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柯華葳指出,「小三前是學會閱讀所需的識字等基本能力(learn to read),小四後是藉由閱讀學習(read to learn),這決定國民能否透過閱讀掌握知識與訊息,學會終身學習。

    調查發現香港學生有幾個閱讀強項:閱讀融入生活,像廣泛閱讀傳單、報紙、雜誌、小說;閱讀自主性強:喜歡安靜閱讀、自己選書。

    這些結果使香港學生思考更靈活、獨立,舉一反三。香港與台灣的對比,讓長期推動閱讀的柯華葳焦急說著,「的確是該停下來,檢討閱讀政策的時候了。」

    為了追溯台灣閱讀面臨的困境,《天下》決定回到教學現場。

    學習單打壞閱讀胃口

    走北宜高,經過一個半小時,來到宜蘭山區大同鄉,早晨的大同國小正被雲霧包裹著。六點五十分,二十多位小學生站在鄉公所前排隊上課,孩子們沒有打鬧聲,眼睛古嚕嚕轉著,靜靜聽亞衛哥哥讀書。亞衛依哈勇是被分發至大同國小的替代役男,他每星期有兩天,會選一本書,站在曠野間,讀書給泰雅族學生聽。「與其讓孩子浪費早晨時光,不如讓他們多聽故事,」亞衛熱情說著。

    與大同國小情況相似,這幾年,閱讀像蒲公英播種般,點點從城市飄進鄉野、都會進入偏鄉,一箱箱的書與人力,隨著小卡車、故事媽媽、大學與企業志工進校園。

    每個人都說,「最大的改變是,閱讀變成全民運動,人人知道閱讀很重要。」

    但深入校園,記者卻發現閱讀雖流行,學生的閱讀卻明顯偏食。

    宜蘭縣順安國小校長廖秀微是宜蘭縣的閱讀推手,這幾年她看到「小一到小六學生習慣看圖畫書,校園裡繪本氾濫,而對小說、散文等文字多的書籍卻有排斥感。

    在小學的圖書室裡,隨口問小五的學生看過《哈利波特》嗎?他們回答,「看過啦!」當記者接著問,「是小說還電影?」學生不加思索,「當然是電影,小說字太多,不想看。」

    閱讀不只被簡化為讀繪本,也被簡化為寫學習單。台北市今年十月針對市內一五一所、近三千名小學高年級老師所做的調查顯示,學生最討厭閱讀伴隨而來的學習單。

    負責這份研究的明德國小校長林枚伶發現,不少老師沒時間與學生共讀,只好把學習單發下去,「似乎只要學生寫得出來,就盡到推廣閱讀的責任,還可以留下閱讀的證據,」林枚伶觀察,約有兩成學生的閱讀胃口就這樣被打壞了。

    閱讀在教學現場,變成了嘉年華活動。各種閱讀小博士、閱讀小超人、閱讀護照等活動,強調讀書超過一定數目就可兌換獎品、與校長合照等,過度重形式與產出。

    但不少老師卻明顯缺少策略,無法把閱讀能力「教」到學生手裡。

    九月份,《天下》「教出寫作力」專刊中,記者深入香港觀察閱讀推動,發現香港閱讀成功的關鍵,在於它的專注與策略。

    過去五年間,香港做對了幾件事:清楚的目標、有效能的執行。

    香港自兩千年開始啟動教改,目標之一就是達成「從閱讀中學習」。香港教育局首席助理祕書長陳嘉琪強調,「閱讀和語文能力,是學會學習的重要工具,教育不單是要培養『看得懂的能力』,還要培養『思考能力』,」她認為閱讀是教改最關鍵的能力。

    少一個「的」就不正確?

    香港在執行上有兩個特色:其一,讓第一線老師學會閱讀的策略;其二,課外閱讀課內化。

    所謂閱讀策略是教會老師賞析文學、兒童文學、散文、小說的能力教會老師開讀書會、摘要重點、引導討論的能力

    但台灣的教學現場,不少老師仍倚賴教科書與教師手冊。

    在第一線教學快二十年,經常到台北縣市分享閱讀經驗的健康國小老師陳純純指出,多數老師習慣要孩子精讀、學會生詞難字。

    她舉例,老師考試時,要學生解釋每個名詞的意義,像是「夕陽」二字的解釋,學生必須寫出「黃昏的太陽」。荒謬的是,學生少寫一個「的」字,會被指正是不完整的答案。過度鑽研字義,忽略理解、表達、創造思考的結果,學生統整能力偏低,而且還影響數學、社會等其它領域的學習。

    除了教會老師閱讀的策略,香港也推動「閱讀課內化」,與台灣的「閱讀活動化」策略形成對比。

    林枚伶觀察,閱讀質量明顯隨著學生年齡而遞減。不少中低年級老師喜歡用繪本教學的原因是,故事書一進來,學生馬上安靜,閱讀的工作不影響老師的時間規劃。「但高年級老師拚命趕課,反倒認為閱讀是浪費時間。」

    一位現場老師就不諱言,「某章節的國語沒教完,就有家長說怎麼沒教,但書少讀一本,沒有家長會怪罪。」

    但香港的閱讀則是融入人文、社會、自然等各科教學,教材鬆綁,好的文本就是老師的教科書。把閱讀鑲嵌課程的好處是學生能大量與廣泛閱讀各類型文本,閱讀沒有「外加」、「多餘」的困擾。

    兩份國際閱讀素養的評比結果提醒台灣,閱讀從絢麗的天上花火開始,會不會曇花一現?

    林枚伶提出從「天花到種花」的理論。她認為大張旗鼓推動閱讀的階段性任務過了,火花型的活動要回歸「種花」,專注安靜把能力教給老師與學生,真正懂得用閱讀來學習。

    雖然許多縣市教育局想透過國語文授課時數拉長,解決學生低落的語文能力,如台北縣這學期將國語課由五堂增為八堂,宜蘭縣、台北市、桃園縣、雲林等縣市也鼓勵在彈性課程外增加閱讀或國語課程。

    面對改變,第一線老師還是很慌張,「是不是就把國語教久一點啊?」

    閱讀能否從量轉質,翻轉的驅動關鍵在老師。以北市健康國小為例,這幾年閱讀成效不錯,原因就在一群熱情學習的老師。四年前,資深教師陳純純利用下班時間開起閱讀工作坊。老師合力研擬各年級的閱讀策略,更運用多重文本,從閱讀紅綠燈、閱讀地圖、閱讀廣告單,以及讀寫策略的整合,為學生語文能力扎根。

    她認為,不論師院或教師研習中心,少有閱讀策略相關課程,只有老師校際間的分享。陳純純說,「應該有系統建立教師閱讀社群,將閱讀精緻化。」

    國際評比結果,突顯台灣閱讀政策必須重新評估。政府在給錢、給書之外,教會老師閱讀的能力與策略,無疑是下階段的首要工作。

     

    後記:

        閱讀習慣建議從小培養, 而兒童讀經就是培養孩子閱讀的最佳基本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與快樂頌的家長,共勉之~

       

    ennis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更新日期:2009/11/25 02:42 陳至中/高雄報導

    中國時報【陳至中/高雄報導】

     

    先前嗆醫學生上課啃雞腿的中央大學教授洪蘭二十四日出席師培主管會議大談「終身閱讀」的重要,又拿醫學院面試當例子。她說,有學生想當醫生,卻不知道史懷哲是哪國人、要他舉中國的典範,只知道孫中山以及「幫關公這個這個(指刮骨療傷)」的人。歸咎原因,都是書看不夠、知識不夠廣泛。

     

    昨天是洪蘭前次嗆聲引起軒然大波後,首度在公開場合演講,會前會後來去如風,婉拒媒體任何問題。但在演講中,她又有意無意地提到相關議題。

     

    批學子書讀太少 心中缺乏典範

     

    她表示,台灣學生普遍課外讀物讀得太少,心中缺乏典範。她曾在研究所口試時,請考生舉一個醫生的例子,對方回答「史懷哲」;進一步追問卻對史懷哲的生平背景一無所知,連他是哪國人也不知道,改舉中國歷史上的典範,也只知道孫中山。

     

    另外,她也指出,不只學生,社會大眾的中文能力也有待加強,曾有一個教授寫信給她,自我介紹說:「我是你『先父』的先生。」有一次記者提問題,開口就說:「你『外子』在當部長時……」其實「先父」、「外子」都是自我表述的謙詞,他人不應使用。

     

    學習是馬拉松 不認同早讀現象

     

    洪蘭把原因歸咎於書讀得太少,傳統教育強調背誦教科書,缺乏廣泛閱讀,教師得負很大的責任。她在美留學時,一名東方學生為了爭取教授好感,上課前把課本背得滾瓜爛熟。教授提問時,他一字不漏地把教科書內容背出來,以為會得到讚許。沒想到教授卻痛批:「只是在剽竊作者的思想!」缺乏自己的思考脈絡。

     

     

    洪蘭認為,理想的教法是先「Learn To Read」,等啟發閱讀的興趣後,就能「Read To Learn」,自行學習精進,「你不可能教他一輩子的知識!」

     

    她也批評「早讀」的現象,她認為沒有所謂的「輸在起跑點」,因為學習是馬拉松,就算開始衝得快,也不見得能夠一路領先到終點。此外,如果早讀兒因為心智不夠成熟,跟不上同儕進度,反而會因此毀掉自信心,就像肌肉還沒發展好就學寫字,往往就有可能學不好。

     

     

    本文源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125/4/1vlyd.html

     

    **後記:

        何謂「早讀」? 事實上呢,學習真的像是一場馬拉松比賽, 這場比賽必須要具有實力及基礎, 及平時不斷的練習,閱讀, 才能贏得最後的勝利!! 學習的所有基礎根本, 即是語文, 中文是母語, 如果母語能力不好, 那麼要怎麼學習其他的科目? 學習不能只有背誦, 還要會大量的閱讀及舉一反三, 不斷的吸收新知!這才是上上策.....

     

        快樂頌兒童讀經班, 讀經的方法與坊間的讀經班不一樣哦!! 而且我們培養孩子從小就要閱讀, 而閱讀的書籍, 不能只有看圖哦......我們竭誠歡迎家長蒞臨參觀哦!!

    ennis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更新日期:2009/10/29 17:43 楊舒婷

    【台灣醒報記者楊舒婷報導】今年國際數理學科奧林匹亞競賽結果出爐,我學子表現亮眼,也令許多家長好奇:要如何教養出這麼優秀的小孩?同樣蒞臨頒獎現場的幾位家長不約而同表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潛能與發展領域,不能比較、也不該強化其競爭心態。她們也建議,在幼教期間即可在語言認知能力多下功夫,「因為數學要好,語言能力也要好!」

     

    國際與亞洲物理奧林匹亞金牌得主陳昱安的媽媽周素娟認為,父母可在幼教階段多下功夫,多讓孩子體驗、學習不同事物。國際數學奧林匹亞銀牌、亞太數學奧林匹亞榮譽獎得主王建詒的媽媽陳素秋也表贊同,認為父母可從提升孩子的語言認知能力著手。「像是讀經、讓他們聆聽典著原文,就是不錯的方式。」

     

    此外,陳素秋也強調,「每個小孩都有自己的潛能,只要找到了並加以開發,都能很出色」。她也提醒眾父母,千萬不要把自己的比較、競爭心態,加諸在小孩身上。

     

    「很多時候都是父母過於在乎成績,」她說,這反而讓小孩無法放心享受學習樂趣,反而陷入不懂分享、把同學當作假想敵的困境。周素娟則認為,多用正面增強、鼓勵小孩做對的事,而不是一味責備他們為什麼做錯,「這樣效果會更好」。

     

    快樂學習、同儕間不惡性競爭比較,也是這幾位母親分享自己與兒相處之道與觀察後,所得到的共同結論。

     

    代替兒子楊泓翊出席領取國際化學奧林匹亞金牌、亞太數學奧林匹亞榮譽獎等獎項的楊媽媽,即笑稱自己「不懂小孩在做什麼」,但因為兒子有一群年齡相近的「戰友」,如同屆就讀建中的陳昱安、中一中的黃朝煒等人,因此學習起來更愉快,也讓他們越學越有興趣。

    本文源自於: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029/115/1txnj.html

    ennis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下引述王財貴教授的部分篇章供大家參考: 

    所有教學外文的書籍以及所有的語文補習班, 都告訴我們, 要學好外文, 只有二條路: 第一, 是強記, 第二, 是博覽. 所有的人生經驗也告訴我們, 凡是深刻的語文學會了, 淺俗的語文也自然會了. 

    兒童正是強記的大好時期, 又是直覺力、 領悟力、 滲透力最強的時期, 如果先記誦了一些深度文章, 則不但根基身穩, 而且閱讀能力自然滋長, 變成一種主動的樂趣. 

    所以, 語文教育的重點在「強記」, 只要「強記」, 自然可以「博覽」. 教一樣, 得兩樣, 何樂不為? 

    不通人性的家長或老師, 一定驚訝於其艱深難學, 而不敢教. 其實對兒童來說, 語言無所謂難不難, 文義無所謂深不深, 他反正就是多聽多讀多背誦, 愈背愈熟就愈有興趣, 愈背愈多就自有領悟, 這是兒童的天性. 

    家長老師的責任是想辦法讓他多背, 至於什麼時候領悟, 是怎麼領悟的, 就不是家長老師所要擔心的了. 

    現在教育最大的問題在於: 家長老師們往往不去擔心那該擔心的, 卻專門擔心那不該擔心的; 往往不教那些必須教的, 卻專門教那些不必要教的. 

    請家長老師千萬不要再誤解下去了, 不要因為自己害怕, 就認為兒童也害怕, 自己無能, 就認為兒童也無能, 白白耽誤了兒童的潛能. 

    中英文讀經教育從胎兒開始最好, 零至三歲次之,此階段為完全飽滿時期, 學什麼像什麼, 一學就會, 不費吹灰之力, 輕易奠定了一生的基礎. 

    三至六歲更次之,此階段其天賦已降低了一半, 然猶虎虎生風, 一日千里. 

    六至十三歲為最後時機, 此階段其天賦又再降低一半, 但如善加把握, 尚數易易, 千萬不要錯過. 

    唯若錯過了13年關鍵之期, 則「天賦」喪失殆盡, 學習轉難, 需極發憤, 乃有小成, 豈不可惜! 

    不過, 「死馬可當活馬醫」, 如果國中高中學生也肯和兒童一樣, 一天背兩句, 三五個月下來, 其英文必大有長進; 至少, 他就不再懼怕英文了. 

    如果家長老師趁著教兒童的時候, 也跟著兒童來聽、來念、來背, 多少也會有所進益, 說不定可以彌補一生的遺憾哩!

     

    教任何語文, 首先, 要相信如果兒童是[活]的, 則其耳朵自有聽的能力, 其舌頭自有說的能力. 只要聽的是正確的, 其說的也自然正確. 所以, [發音], 是不必費心教的, 教發音是徒勞無功的. 現在國內的英語教學, 不相信兒童是活的, 不教學生多聽標準英美人講英語, 卻由老師一點一滴的教不甚標準的發音, 這就是國人的英語一直講不標準的主因.

     

    再者要相信如果兒童是[活]的, 則其心智本來是靈敏的, 只要累積的句子夠多了, 自能領悟文法文意, 而通過[領悟]的, 才是最真實的了解. 所以[文法], 是不必費心教的, 教文法, 往往弄巧成拙. 現在的國內的英文教學, 因為不相信兒童是活的, 所以一直不願意多放點東西在學生肚子裡, 讓他去自然消化. 卻把學生看成機器, 由老師一點一滴的教文法. 這就是國人英語反射反應建立不起來的原因]

     

    **把握適切時機的責任,完全在兒童的父母及老師身上 。所以,負責任的父母老師,應該及早注意兒童的語文教育!!

    以多樣的高度的語文,開發孩子的高度心智,請儘早讓孩子接觸兒童讀經~~~

     

     

    部份文字引用源自於-->

    1. http://blog.dujin-rich.com/learnenglish/

    2.摘自~王財貴教授~外語外文讀經教育之基本理論~

    ennis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注意力難集中 2歲以下 澳擬禁看電視

    更新日期:2009/10/13 04:09  

    〔記者王昶閔、楊久瑩/台北報導〕幼兒長期看電視、玩電腦,造成眼睛過度疲勞,嚴重影響身心健康!法新社報導,澳洲政府可望近日內公布指導原則,禁止兩歲以下幼童看電視,至於二至五歲兒童每日看電視的時間,也不應超過一小時。

     

    二至五歲 每日不能逾一小時

     

    澳洲政府則是針對托嬰中心設計出一套幼兒看電視的指導原則,目的在防止澳洲兒童的肥胖問題繼續流行。指導原則表示:「根據最新研究,兩歲以下兒童不應看電視,或使用任何其他電子媒體(影音光碟、電腦及其他電子遊戲)。」

     

    醫師:沒配套 可行性恐不高

     

    國內眼科醫師陳逸川認為,澳洲政府政策方向正確,臨床上確有許多幼童因為看太多電視成為眼鏡一族,但道理大家都懂,如何有效遵行才是重點;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吳佑佑則表示,多媒體教育已是趨勢,對孩子的確有幫助,要完全禁止幼兒看電視,如果沒有適當配套,可行性恐怕不高。

     

    根據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建議,兩歲以下幼兒最好完全不看電視,應多花時間與父母或其他兒童互動,才能刺激腦部發育,從小養成愛看電視習慣,恐使生活形態趨於靜態,易引發肥胖與三高。至於兩歲以上兒童一天看電視不應超過一或兩小時,且應有家長陪同,慎選正確節目內容。

     

    此外,外電取得的澳洲政府草案內容還包括:「(看)電視時間可能減少他們(幼兒)從事遊戲、社交接觸與發展語言能力的機會。」同時,「(它可能)影響視力的充分發展,減少他們(幼兒)能集中注意力的時間。」

     

    澳洲:相關禁令仍在研擬中

     

    澳洲政府認為,幼兒過度接觸聲光媒體,可能影響其語言能力發展與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將發布有關禁令,不過,澳洲政府拒絕證實這項報導,只表示指導原則仍在研擬中。

     

    不過,吳佑佑醫師表示幼兒看電視的議題,應不是全有或全無,而是應有適當配套措施,例如慎選內容與限制時間等。現今很多卡通都含色情、暴力元素,恐有害身心。過度的聲光刺激,畫面太快速、有太多閃爍光影的影片,則可能妨害專注力看太多電視,也可能侷限孩子的想像空間。

     

    陳逸川醫師也表示,臨床上,國內的確有很多國小低年級的個案,才六、七歲,就因為長時間看電視或上網玩電腦,導致眼睛過度疲勞,提早成了眼鏡一族。但陳醫師強調,很多父母都知道聲光影像對幼兒的負面影響,實務上卻很難約束孩子,甚至父母自己就是超級電視或網路迷,澳洲政府的作法恐怕宣導意義大於實質,家長如何能在家中確實做到讓幼兒少看電視,才是重點。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013/78/1suxa.html

     

    後記:

         很多父母都在問, 他(她)回家好愛看電視, 老師, 要怎麼制止啊?!

         其實答案很簡單, 就是....連父母都不要看....

         很難嗎?其實習慣就好了耶~~涵涵爸爸一向最愛看政治新聞....而我們為了孩子停了第四台....裝上中X電信的XXD...

         而週一~週五, 我們家是不開電視的哦~~

         幫孩子週一~週五的晚上排上他應該要做的事, 如練琴, 看書, 讀成語,公園跑步....等等....

         那麼自然也就不會想看電視了哦!!

    ennis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人生道理 東瀛「論語熱」

    自由時報╱自由時報 2009-10-11 06:00

      

    〔編譯鄭曉蘭/綜合報導〕一般人可能視為「傳統守舊」的儒學經典—「論語」, 如今卻成為日本學童愛不釋手的課外讀物。日本國內近年來掀起的「論語熱」, 同樣大受親子歡迎。                       

    在這前景混沌的不景氣時代,約4至5世紀傳入日本的論語,似乎成為日本人的 「生活指南」論語兒童讀本因此銷售長紅,「論語塾」同樣盛況空前。

    據日本「每日新聞」報導,東京文京區寺院「傳通院」每月舉辦一次的「兒童論語塾」,參加者涵蓋2歲至80歲的親子或三代家族,許多家長與孩子 大手牽小手,在句句「子曰」中,尋求為人處世之道理。該學堂的參加人數從4年前約30人,逐漸成長到目前約100人,同時在全國7處據點定期開課。 學堂現年48歲的主講者—安岡定子,其祖父正是日本著名的已故陽明學派學者安岡正篤。

    安岡定子去年出版的「親子同樂 兒童論語塾」含續集,至今熱銷10萬本;去年1月出版的「和孩子出聲閱讀的『論語』百章」也賣出約兩萬本,今年 3月繼續推出續集。其他出版社也陸續出版以淺顯文字或鮮豔圖案,闡述論語的兒童書籍。

    日本自2011年度將全面實施的「新學習指導綱領」中,明列「重視傳統語言文化的指導」,小學生屆時將開始學習如論語等漢文或古典文學。此外,日本公共電視NHK(放送協會)去年10月起,推出介紹論語等中國古文的 節目「漢語論語」,無形間也讓更多日本民眾對論語產升興趣。

    一位參與上述「兒童論語塾」的小四學生對記者說,最喜歡論語中的「巧言令色,鮮矣仁」這句話。與他一同上課的母親則說:「論語意義深遠,我想日後可以成為孩子的一項能力。」而安岡定子則對日本的「論語熱」分析道:「以前,身邊就有長輩或師長教導我們如何走上 一條好的人生道路,現在卻沒人教我們這些。或許是因為這樣,人們才會越來越重視論語中的道理吧。」

    本文轉載自-->http://n.yam.com/tlt/international/200910/20091011467523.html

    ennis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來, 發現不少父母, 對孩子 「太縱容、太放任、太溺愛」! 這不禁讓人想起~

     法國文學家盧梭曾說:

    你知道用什麼方法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

                                        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很多人都說, 為何你對孩子很嚴格? 為何對孩子這麼要求? 

    因為3歲是孩子行為的一個轉捩點!

    過了3歲後, 才來要導正行為, 必須要花更大的精神及體力!

    老一輩的人總是說, 孩子長大就會好了! 事實上, 長大就來不及了.....

    老實說, 毅然決定讓涵涵接觸兒童讀經的年紀, 是在涵涵1歲1個月的時候,

    那時候, 對教改政策下的失敗例子頻傳, 這樣的教育體制,

    讓我與外子極力的找尋任何有益孩子的教育模式, 一一比較!

    當然也與其他父母一樣, 認為雙語就是最好的選擇!

    然而, 比較的結果之下, 發現兒童讀經, 不但能陶冶孩子的品性,

    對其品格影響之潛移默化, 對學習上的幫助, 有更大的輔助~

    當時, 曾在國小代課的我, 深知在教改體制下學習的孩子, 如果沒補習,

    學校的功課,想跟得上,除非資質聰明,否則你的成績是很難上得了檯面的, 

    而家長更似乎根本也忘了其潛在的因素, 及孩子未打穩的基礎!

    "補"是只能保住眼前, 而看不到任何的未來!!

    基於對品德的要求的我們, 更希望涵涵&家家學到的不僅僅只有經典的內容,

    更要身體力行, 學以致用, 一輩子受用無窮!! 所以不管是在生活上,

    學習上, 我與外子對孩子的要求是嚴格但獎罰分明!

    因為愛他, 就要教他!! 嚴格,也是一種慈悲。

     

    @「愛孩子」是對的,

       但是必須是「有智慧的愛」,不是「縱容的愛」;

     

    若太過溺愛孩子,就如同在孩子的成長性格上「下了毒藥」,

                          將會使孩子在未來嚐到苦果!

     

    @ 所以如果捨不得管教孩子、捨不得讓孩子挨罵吃苦,

                                        則他將來會更苦!

     

    @ 而愛,要「有方法、有智慧」,

                        要讓孩子「吃必要的苦,耐必要的勞」!~

     

                                                                           ~與快樂頌所有家長們共勉之~~


    ennis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jpg 

    ennis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個故事:有一顆樹結了蘋果了。因為東邊這邊陽光照射比較充足,
    蘋果先紅了,西邊這邊蘋果還是綠的。有兩個人,一個是某甲,一個是某
    乙。這個甲站在東邊,他指著蘋果說:蘋果是紅的。乙站在西邊指著蘋果
    說:蘋果是綠的。這兩個人都堅持己見。他們堅持是有道理的,因為他們
    眼見為實。他是有證據的,所以他說:我拿出證據。因此兩個人相持不
    下。而且這兩個人都自以為他是知識份子,都自以為他是有道德的人,都
    自以為他是為真理而奮鬥的人。既然我所看到的是真理。我明明看到是紅
    的,我明明看到是綠的。於是這兩個人就不只是辯論,他還要打架,不只
    是打架,還要非把對方打倒不可。於是這兩個人就兩敗俱傷。雖然兩敗俱
    傷,但是畢竟有一方還是勝利了。我們假設某乙勝利了。這個講蘋果是綠
    的人勝利了。這個消息流傳出去,整個村子裏的人,天天生活在蘋果樹的
    附近,天天走過蘋果書。大家頭也不抬,問他說“蘋果是紅的還是綠
    的”,“當然蘋果是綠的了”,“為什麼?”“因為某乙打勝了。”這一
    個村子裏面的人是很多的。這是一個大村子。這個村子裏面的人,有十億
    多人。這十億多人流傳蘋果是綠的這一種的觀念流傳了八十六年。到現在
    他還在告訴他的子孫說“你要注意,這一顆蘋果是綠的。”


    這個故事並不生動,也不可笑。可是它道破了整個八十幾年來中國所發
    生的一切悲劇的原因。或許有些朋友不習慣這種概論方式。覺得好像是個
    憤青。可是中國這幾十年所發生的問題就在於此。曾經有人堅持立足于中
    國文化,有人堅持全盤西化。幾十年前,全盤西化的勝利了。於是中國的
    一切都以西方為標準。中國的傳統丟得所剩無幾。今天的很多中國人,既
    不學習也不思考,卻張嘴就說“2000年封建迷信、2000年儒家專制”。為
    什麼?只因為全盤西化的人打勝了。魯迅說儒教是吃人的,所以他們是吃
    人的。不僅自己認為儒教是吃人的,還告訴子孫,不要學習那些“糟
    粕”。難道這不是中國人的悲劇嗎?


    王教授的例子舉得好。東邊接受陽光多,蘋果是紅的。西邊接受陽光
    少,蘋果是綠的。錢穆說“中國文化是早熟的文化”。很多人非常羡慕歐
    洲的文藝復興,認為中國也應該有文藝復興。可是翻開歷史,早在2550年
    前,孔子就首先在中國開展了文藝復興運動。全面的復興了中國的文化和
    藝術,後來才產生了百家爭鳴。只要稍微把中國的文學、藝術、哲學與西
    方進行一下對比就可以瞭解。這不是王教授自大,看不到今天西方科技的
    發展。而是就人文文化來衡量,中國文化是早熟的。


    可是青蘋果打勝了,於是中國人就一切以西方為標準。只要不符合西方
    就是錯的。心靈已經扭曲到如此程度。中國人本來是以素食為主。無論是
    從中醫食品營養角度,還是從佛家的從善角度,還是從儒家的修身角度,
    都建議以素食為主。可是今天中國吃素的時尚可不是從這些角度出發的。
    而是歐美人現在比較崇尚素食,所以很多中國人也趕潮流開始吃素。只因
    為全盤西化的人勝利了。


    第二個故事:是一位很有名的大人物,叫做王陽明。明朝大大理學家。
    王陽明他的祖先也是讀書人,叫做書香世家。有一天晚上,他的祖母做了
    一個夢。有一個穿著紅衣服的人。站在雲頭上,抱了一個孩子,往下就丟
    下來。剛好落在他家屋裏。那一天晚上,他們家裏生了一個小孫子。這個
    的祖父聽說這個祖母做了一個這個夢,他想,可能這個小孩不簡單。所以
    就起他的名字叫做雲,天上的雲。所以就起名字叫做:王雲。村子裏面的
    人都知道這個故事,都把那一個樓,王揚明出生的那一個樓,叫做“瑞雲
    樓”,非常祥瑞的雲彩的樓叫“瑞雲樓”。所以全村的人都知道,那一家
    生了一個特別的孩子。那麼這個孩子呢,長大到了一歲多還不會講話。兩
    歲、三歲都不會講話。到了五歲的時候還不會講話。有一天在外面玩耍。
    有一個瘋瘋癲癲的道人,走過來,看了這個孩子一下。摸摸他的頭說“哎
    呀!真是一個好孩子。可惜道破了。”然後就走掉了。他的祖父一聽說有
    這樣子的人,講了這句話,馬上領悟了,原來洩露了天機。因此馬上給他
    改名字,改名為“王守仁”。這個孩子立刻就會講話了。會講話了呢,這
    個孩子就會背書,背很多書。四書五經都會背。他祖父就會很奇怪,他問
    “什麼時候,什麼人教你背書的?”他說“我小的時候天天聽你在念書就
    會背了。”所以王陽明從小學問就很好。到了十一歲,祖父帶他去旅遊。
    遇到很多的前輩。不過呢,有一天晚上喝酒喝完了,大家要做詩。這些
    人,攪盡腦汁做不出詩來。王陽明就在旁邊做著做了詩。大家都覺得驚
    訝,那麼小的孩子居然能做詩。很多人就說“好,你再做一首吧。”王陽
    明就再做另外一首。我現在要講的是王陽明所做的第二首詩。十一歲的孩
    子所做的那一種——兒童詩。這一首詩是這樣子的“山高月遠覺月小,便
    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於天,才見山高月更闊。”說這一個山很高,
    我站在這座山前面,看見這座山真的高了。但是呢,山的背後有月亮,月
    亮很小,所以山高月遠覺我感覺月亮是小的。便道此山大於月,於是就說
    到,這一座山比月亮大。若人有眼大於天,啟程轉阿嗎。現在轉了,不過
    假如有人,若人有眼睛像天那麼大。還見山高月更闊,他反過來看到山雖
    然高,月亮更加的廣闊。大家不妨把這一首詩體會體會,琢磨琢磨。“山
    高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於天,才見山高月更闊。”


    這一個故事的重點在於最後那首詩。事實上王教授把西方文化比喻成高
    山,中國文化比喻成月亮。我們把中國文化放得很遠,從來不學,只是遠
    遠的看著。而把西方文化作為重點,從小接受西方的任何標準。所以站在
    西方文化的立場上看中國文化,好像中國文化比較小。其實這不是中國文
    化本身的問題,而是我們有沒有那種眼光,有沒有那種智慧。


    王陽明有那種智慧,他在十一歲的時候就看到了月亮更加遼闊。他為什
    麼那麼厲害?王陽明是長子,出生以後一直不會說話,祖父很是著急。每
    天讀書都把他帶在身邊。可是一直到五歲還不會說話。後來他說話與“道
    破”有沒有關係,我們沒必要討論。但是五歲前,用現在的觀點就是有自
    閉症了。可是並沒有影響他學習。他雖然不會說話,可是把爺爺讀的書全
    部都記住了,所以會說話就會背書。所以兒童不是一定要從會說話以後才
    可以教的。而是在胎兒的時候就可以教。胎兒和嬰兒不會說話,可是並不
    影響學習。


    王陽明從小就接受讀經教育,所以十一歲遊玩就能寫出那麼深刻的詩。
    我們沒有讀過經典的到了成年以後依然寫不出一句。甚至作文都寫不好。
    所以,誰說孩子不能讀經?孩子一定要讀經,不讀經心靈就張不大。至
    少,我們現在三十幾歲了,心靈還沒有十一歲的王陽明寬闊。


    有一個鄉下人,到城裏去買花瓶。他走進買花瓶的地方,左看又看都看
    不到花瓶。他問老闆說“你們這裏要不要賣花瓶”,老闆說“我們這裏全
    部都是花瓶呀,你沒有看到嗎?這裏前後左右全都是買花瓶的。”這個鄉
    下人仔細看,原來老闆怕花瓶會有灰塵跑進去。所以大部分花瓶都擺這樣
    (倒過來放)。那個鄉下人這麼奇怪,你這個花瓶怎麼沒有瓶口,沒有瓶
    口我怎麼插花?老闆說“你把它倒過來就好了”倒過來看“不僅沒有瓶
    口,瓶底不能裝水”瓶底是個洞。第三個故事講完了


    我們不是經常顛倒黑白嗎?“中庸”本來是為人處世的一個合理原則,
    可是幾十年來我們一直咒駡它。中庸是要用大智慧分析問題,取捨利弊,
    做事恰倒好處。而不是把兩頭去掉去中間,這也行那也可。所以好多人批
    判“中庸”,是因為自己沒搞清楚,批判的並不是“中庸”。好多人自己
    以為自己是“中庸”原則,可是你不是。


    孔子說“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獲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避也。”有個
    顛倒黑白的人咒駡“中庸”,我們也跟著起哄。我們有沒有認真去閱讀取
    證呢?沒有。那麼我們與那個鄉下人有什麼區別?


    在教育上,有人認為應該給兒童快樂,讓兒童自由發展。自己就以為
    然。結果不去思考就批判讀經教育,咒駡背誦,想當然的以為兒童會因覺
    得背誦枯燥而厭倦背誦。這不是把花瓶看倒了嗎?不是被人“驅而納諸罟
    獲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避也”,是什麼?


    王教授的這三個故事中,第一個故事講的是我們太執著於某種不全面的
    觀念中。第二個故事講我們因為執著於不全面的觀點中,而缺乏高遠的眼
    光,看不到更美的事物。第三個故事講很多時候我們所執著的觀點不僅不
    全面,甚至是錯誤的。以此來開題,先讓人把頭腦轉一轉,否則繼續執著
    於錯誤的觀念中,就難以瞭解讀經教育。


    曾國藩說“讀書需要用最誠敬的態度,否則還沒等讀,頭腦就被窒息
    了”如果對一個問題接受得不透徹就開始批判,那麼自己所批判的物件往
    往是錯的。因為頭腦已經被窒息了。
     

    ennis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