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篇文章限定好友觀看。
若您是好友,登入後即可閱讀。
- Aug 09 Mon 2010 14:05
99/8第一週模範生
- Aug 06 Fri 2010 14:42
奇聞軼事-男以置信 父母溺愛 懶到餓死
本文源自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0,5245,50504428x112010080600166,00.html
2010-08-06
河南信陽市的廿三歲青年楊鎖懶散成習,父母死後不願工作維生,連上街乞食都餓到不行才出門,去年底讓人發現餓死家中,這種過去只在勸世寓言出現過的情節,如今可「真人真事」搬上螢幕了!
同輩口中,楊鎖是堂兄弟中長得最英俊、聰明,但也最懶,受父母百般寵愛,連名字都是反應雙親要把兒子永遠留住的期盼。
堂兄楊德玉受訪時回憶,楊鎖直到八歲,出門都還坐父母挑的擔子不走路。上學後,聰明的楊鎖根本不好好學習,也不做作業,只要老師嚴一點就回家告狀,父母第二天就找到學校找老師。
至於村裡的人則說,楊鎖也試著幹活,但父母看見就要他到一邊玩,「別累著了」。十三歲那年,楊父因肝病去世,楊母仍一點活也捨不得他做。直到楊母身體愈來愈差,不得不叫他幫忙,但他已不願動了,不高興就打母親。
承擔一切農務、家事的楊母積勞成疾,很快在五年後過世,楊鎖一度跟著親戚打工,也試著當服務生,但總做不久。家裡值錢東西很快賣光,楊鎖就到村裡討飯吃。
同村老人說,楊鎖從來不洗衣服,穿髒就扔掉,再換一件;拿肉、菜給他,他都掛屋簷,放到臭也不做來吃。只要有頓飽餐,楊鎖就回家睡覺,有時能睡一、兩天,直到餓到不行再出門討飯。天冷時,連入廁都懶得出門,就在客廳刨個坑,就地解決;為了取暖,家裡能燒的都順手拿來當柴火,連床都這樣沒了!
去年底一連幾天大雪,楊德玉想堂弟好幾頓沒吃了,提著飯、拿著被子到他家,發現楊鎖全身殭硬,已斷氣了。一個聰明的孩子,因父母過度溺愛成了天下第一懶人,最終走向死亡。
同鄉演員陳姍姍得知此事,便根據其人其事籌拍電影《罪愛》,她說,愈來愈多父母「把孩子當大貓熊養」,楊鎖的故事雖然極端,但很有代表性,希望大家引以為戒。
- Aug 05 Thu 2010 16:31
三歲看大,五歲看老
孩子從小長大,除了身體的健康要小心照顧外,良好的生活習慣也會是他未來一切的基礎,古語說「三歲看大、五歲看老」,就是提醒我們,從小開始就要注意到一個人人格及個性的培養。
性格是從小養成的
一個人的性格可以影響到他一生讀書做事的成敗,而性格的形成是由出生以後就開始受到環境的影響,當然也有人會追溯到更早一點,例如談到懷孕期間胎教會影響到寶寶出生後的性格。現在我們簡單一點,只就從嬰兒出生以後開始談:
當孩子還是個小寶寶的時候,出生時若是在保溫箱裡時,如果媽媽把臉對著寶寶笑,寶寶也會出現笑容;但是如果擺出一付很凶的臉色嚇他,寶寶看得懂、也會哭,所以可以知道,連剛出生未久的寶寶,情緒上也是有感覺的。
多數人的性格,從小便已定型
很多父母總是以為等孩子長大一點,或者上學以後再教他,但到了那個時候,再教時往往為時已睌,因為性格已經養成了,要改並不容易。
大家或許都有這種經驗:小學時功課就不錯,有秩序、守規矩的小朋友,二十年後能順利讀大學的,還是這群人。當大家長大成人再開同學會的時候,也發現每個同學都改不了他當初在學校的那個樣子;也就是說只要從小「定型」,一生是很難改的。當然有的人也會在成長的過程突然開竅,性格變得很好的,但是那絕對只是少數。
從生活中培養良好的個性
生活習慣的建立是逐漸的、是潛移默化的,例如:如果家中時常保持整齊乾淨,孩子自然會熟悉並喜歡那種環境,長大也比較愛乾淨。 我們很難例一一說明日常應注意的生活小節,
在此只列舉一些最基本的給父母參考,希望 有助您培養寶寶良好的個性與生活習慣。
從生活中培養良好的個性
- 從小就要慢慢教寶寶,玩具玩完後要收好。
- 三、四歲開始上小班亂塗鴉的時候,要給他一個桌子,讓他可以有固定的地方,不要隨便地任由他趴在茶几或地板上塗鴨。當他畫完了以後,要教他並陪著他把用具收好。但是現在仍有許多家庭,直到小朋友上了小學都沒有給過他一張固定的桌子,以為小孩還小不需要,是非常不正確的觀念。
- 用餐的時候給孩子一張小椅子,坐在餐桌旁與家人一起用餐,不要端著飯碗,坐在電視機前面餵他吃。平常,全家人每天至少一次儘量同桌一齊用餐。
人格養成,累積在生活的點滴之間
- 現代社會的家庭難得家人有共同用餐的機會,仍然建議要儘量安排時間,家人共用一天中的睌餐,一方面在用餐時共聚一桌,經過一天忙碌之後,是家人能夠放輕鬆,彼此溝通的很好時間。
- 餐桌上的氣氛也特別會給人一種親近和睦感覺,容易增進一家人的情感,更能幫小朋友建立良好的用餐習慣,是訓練他生活教育良好的機會。
- 記得以前看過一部名字叫《真善美》的電影,有一位修女帶著一群孤兒,印象深刻的是那一群小朋友好可愛,年齡很小才三、四歲大的小朋友在吃飯的時就很乖,很有規矩、有禮貌。
- 西方國家的一般家庭中也是非常注意用餐的氣氛與禮節,他們認為這是生活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環,愈是良好的家庭,用餐時的規矩就愈講究。用餐時有規矩的家庭,所教養出的小朋友,其生活習慣、守規矩性、整潔性都不會差。
人格養成,累積在生活的點滴之間
- 由一般日常生活小節中養成寶寶良好的生活習慣之後,到了上小學時、他自然在教室裡能坐的住、能專心、能守規距、也能把書包功課放整齊,很容易是個好學生,也會為他一生奠定良好的基礎,將來有成就的機會自然高的多。
- 如果等壞習慣已經養成以後再慢慢改正,一方面非常不容易,另一方面所花的時間會更多,所以何不在起步的時候就給他一個很好的生活模式,養成他好的習慣,可以事半功倍。
- 現代父母們時常非常注意給小朋友各種學才藝的機會,但是忽略了隨手可做的生活教育,父母們忙碌之餘,何不定下心來,重新思考我們要從那一個方向塑造我們的孩子?
本文源自於—呂適存醫師專屬綢站:育兒電子書 http://www.pediatrics.com.tw
後記:
聰明的父母一定有發現,孩子愈小愈好教,教什麼做什麼,而隨著年紀愈大卻愈難教,其實很多習慣是在起步時,就讓孩子自然的養成習慣,不要存著覺得孩子年紀小,長大自己自然就會變好的心態哦!!
- Aug 05 Thu 2010 16:29
0至7歲孩子應該學好的規矩
作者:安妮特.卡斯特尚 出處:親子天下Web Only
零體罰的時代來臨,父母常常覺得孩子愈來愈難搞,如何讓孩子學會規矩,是所有父母面臨的大挑戰。德國育兒專家認為,孩子從0歲開始就有能力學好規矩...
父母眼中的「問題小孩」是:嚎啕大哭數小時的小寶寶,會咬人和打人的幼兒,吃飯習慣不好的小孩,叫人受不了的幼稚園小孩,會肚子痛的小學生。所有父母都一致認為:「我們想像中的小孩不是這樣!」
但父母可曾思考過,對自己孩子的發展到底有什麼想法?父母的願望與孩子實際學到的規矩有時候天差地遠。任何年齡的孩子,從小寶寶到學齡兒童都有這種情形。0至7歲,不同年齡的孩子該學到哪些規矩?
德國育兒寶典《每個孩子都能學好規矩》作者安妮特.卡斯特尚給家長的建議如下─
嬰兒:一歲前
其實孩子在嬰兒時期就已經能夠學習規矩,或者更適當的講法是:關連性。
新生兒不知道什麼是對或錯,什麼令人喜愛或令人不快。但是小寶寶已經有能力記住父母對他的行為所產生的反應。他能從中推論並決定自己接下來的行為。他的方法還很有限,儘管如此卻非常有效:一個燦爛的微笑能化解父母任何怒氣。激烈的哭泣會引起我們擔心、同情、憤怒或無助。我們幾乎總是迫切希望哭泣能盡快停止。
以下的「規矩」,是寶寶在第一年裡應該可以學好的,而且特別是從第六個月起會決定他的世界觀的規矩。
•「媽媽決定何時供應我飲食以及供應的內容。我可以決定是否要吃以及要吃多少。」
•「當我吃飽、心滿意足又心情很好時,媽媽特別愛跟我玩而且玩得很盡興。」
•「當我哭鬧時,會得到所有我需要的一切。如果我繼續哭鬧,爸媽就少注意我。」
•「爸媽一天當中會好好陪我玩好幾回。但是當他們自己有重要的事要做時,我得自己玩一下,即使我不喜歡。」
•「家裡幾乎所有東西都准許我去探索。但有幾樣東西絕對不准碰。」
您的孩子學到的是這類的關連性嗎?如果是,那麼他同時也學到:「從爸媽那兒我可以得到我所需要的一切。但不是要什麼就有什麼。爸媽會注意我的需求。不過有時候他們就是比較清楚什麼對我有好處。」
幼兒:兩歲和三歲
在這段緊湊的發育期裡,每個孩子都以自己的速度擴展視野。這個年紀的孩子無法理解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但是他能反覆記住父母一再重複出現的反應,並且從中得出結論。至於是哪些結論則根據他所認識的規矩而定。
以下的規矩可讓這年齡的孩子學習到自我負責的態度:
•「如果我從別的孩子手中搶走東西,媽媽會從我這兒把東西拿走並且還給他。」
•「如果我不吃午餐,就得等到下一餐。」
•「如果我坐在地上哭鬧,媽媽立刻走出房間。」
•「我現在不再包尿布了,即使我常常『大』在褲子裡。」
•「共用早餐時大家都坐在桌邊。吃完時,可以站起來,但是不准手裡拿著食物亂跑。」
幼稚園:四到六歲
幾乎所有小孩三歲時上幼稚園。這是一段新生活的開始。您懷著哪些幻想和願望陪伴孩子呢?在這個階段,不論孩子的表現是否符合父母的期待,或是和你原來的想像有點出入,父母都必須先接受孩子原本的樣子。雖是如此,家長對這年齡的孩子並非毫無影響力。
以下是4至6歲孩子可以學好的規矩─
•「即使我衣服還沒穿好:媽媽還是準時送我去幼稚園。」
•「如果我哭鬧得令媽媽很煩,她就走出去。」
•「我的玩具必須自己整理。」
孩子在幼稚園裡還會額外學到其他類似的規矩:
•「所有孩子都乖乖坐好上廁所(大號)。」
•「吃完早餐把自己的盤子收走並且洗乾淨。」
小學:七歲起
你可以夢想孩子是個「理想」的小學生。但是不能按照需求來塑造或教育他。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毫不費力地學會閱讀。有些孩子要非常努力才辦得到,而當他最後辦到時,就是個了不起的成就。例如學游泳或安靜坐好就是類似的例子。每個孩子都有他的強項。重要的是發掘和培養。但每個孩子也都有他的界限。這一點父母必須接受。
當要求過度偏離孩子的能力時,壓力已經在前面等著你和孩子。
小學生可以建立的規矩─
•「如果我早上拖拖拉拉,上學就會遲到。」
•「媽媽協助我作功課。當我開始胡鬧時,她就走出房間。」
•「當某些電視節目不適合我看時,電視就會關掉。」
孩子在小學階段在學校還有會許多其他的規矩。這裡舉幾個例子:
•「準時到校。」
•「按照規定完成功課。」
•「上課時要坐在自己的位子上。」
•「發言要舉手。」
(本文摘自《每個孩子都能學好規矩》‧天下雜誌出版)
後記:
規矩是自小養成的, 並非長大才養成的習慣!!
~~與快樂頌的家長們, 共勉之~~
- Aug 04 Wed 2010 15:07
990804勞作-88節之DIY相框
- 這篇文章限定好友觀看。
若您是好友,登入後即可閱讀。
- Aug 02 Mon 2010 18:01
99/7第五週模範生
- 這篇文章限定好友觀看。
若您是好友,登入後即可閱讀。
- Jul 26 Mon 2010 15:55
990726小朋友說故事
- 這篇文章限定好友觀看。
若您是好友,登入後即可閱讀。
- Jul 26 Mon 2010 15:41
99/7第四週模範生
- 這篇文章限定好友觀看。
若您是好友,登入後即可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