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故事:有一顆樹結了蘋果了。因為東邊這邊陽光照射比較充足,
蘋果先紅了,西邊這邊蘋果還是綠的。有兩個人,一個是某甲,一個是某
乙。這個甲站在東邊,他指著蘋果說:蘋果是紅的。乙站在西邊指著蘋果
說:蘋果是綠的。這兩個人都堅持己見。他們堅持是有道理的,因為他們
眼見為實。他是有證據的,所以他說:我拿出證據。因此兩個人相持不
下。而且這兩個人都自以為他是知識份子,都自以為他是有道德的人,都
自以為他是為真理而奮鬥的人。既然我所看到的是真理。我明明看到是紅
的,我明明看到是綠的。於是這兩個人就不只是辯論,他還要打架,不只
是打架,還要非把對方打倒不可。於是這兩個人就兩敗俱傷。雖然兩敗俱
傷,但是畢竟有一方還是勝利了。我們假設某乙勝利了。這個講蘋果是綠
的人勝利了。這個消息流傳出去,整個村子裏的人,天天生活在蘋果樹的
附近,天天走過蘋果書。大家頭也不抬,問他說“蘋果是紅的還是綠
的”,“當然蘋果是綠的了”,“為什麼?”“因為某乙打勝了。”這一
個村子裏面的人是很多的。這是一個大村子。這個村子裏面的人,有十億
多人。這十億多人流傳蘋果是綠的這一種的觀念流傳了八十六年。到現在
他還在告訴他的子孫說“你要注意,這一顆蘋果是綠的。”


這個故事並不生動,也不可笑。可是它道破了整個八十幾年來中國所發
生的一切悲劇的原因。或許有些朋友不習慣這種概論方式。覺得好像是個
憤青。可是中國這幾十年所發生的問題就在於此。曾經有人堅持立足于中
國文化,有人堅持全盤西化。幾十年前,全盤西化的勝利了。於是中國的
一切都以西方為標準。中國的傳統丟得所剩無幾。今天的很多中國人,既
不學習也不思考,卻張嘴就說“2000年封建迷信、2000年儒家專制”。為
什麼?只因為全盤西化的人打勝了。魯迅說儒教是吃人的,所以他們是吃
人的。不僅自己認為儒教是吃人的,還告訴子孫,不要學習那些“糟
粕”。難道這不是中國人的悲劇嗎?


王教授的例子舉得好。東邊接受陽光多,蘋果是紅的。西邊接受陽光
少,蘋果是綠的。錢穆說“中國文化是早熟的文化”。很多人非常羡慕歐
洲的文藝復興,認為中國也應該有文藝復興。可是翻開歷史,早在2550年
前,孔子就首先在中國開展了文藝復興運動。全面的復興了中國的文化和
藝術,後來才產生了百家爭鳴。只要稍微把中國的文學、藝術、哲學與西
方進行一下對比就可以瞭解。這不是王教授自大,看不到今天西方科技的
發展。而是就人文文化來衡量,中國文化是早熟的。


可是青蘋果打勝了,於是中國人就一切以西方為標準。只要不符合西方
就是錯的。心靈已經扭曲到如此程度。中國人本來是以素食為主。無論是
從中醫食品營養角度,還是從佛家的從善角度,還是從儒家的修身角度,
都建議以素食為主。可是今天中國吃素的時尚可不是從這些角度出發的。
而是歐美人現在比較崇尚素食,所以很多中國人也趕潮流開始吃素。只因
為全盤西化的人勝利了。


第二個故事:是一位很有名的大人物,叫做王陽明。明朝大大理學家。
王陽明他的祖先也是讀書人,叫做書香世家。有一天晚上,他的祖母做了
一個夢。有一個穿著紅衣服的人。站在雲頭上,抱了一個孩子,往下就丟
下來。剛好落在他家屋裏。那一天晚上,他們家裏生了一個小孫子。這個
的祖父聽說這個祖母做了一個這個夢,他想,可能這個小孩不簡單。所以
就起他的名字叫做雲,天上的雲。所以就起名字叫做:王雲。村子裏面的
人都知道這個故事,都把那一個樓,王揚明出生的那一個樓,叫做“瑞雲
樓”,非常祥瑞的雲彩的樓叫“瑞雲樓”。所以全村的人都知道,那一家
生了一個特別的孩子。那麼這個孩子呢,長大到了一歲多還不會講話。兩
歲、三歲都不會講話。到了五歲的時候還不會講話。有一天在外面玩耍。
有一個瘋瘋癲癲的道人,走過來,看了這個孩子一下。摸摸他的頭說“哎
呀!真是一個好孩子。可惜道破了。”然後就走掉了。他的祖父一聽說有
這樣子的人,講了這句話,馬上領悟了,原來洩露了天機。因此馬上給他
改名字,改名為“王守仁”。這個孩子立刻就會講話了。會講話了呢,這
個孩子就會背書,背很多書。四書五經都會背。他祖父就會很奇怪,他問
“什麼時候,什麼人教你背書的?”他說“我小的時候天天聽你在念書就
會背了。”所以王陽明從小學問就很好。到了十一歲,祖父帶他去旅遊。
遇到很多的前輩。不過呢,有一天晚上喝酒喝完了,大家要做詩。這些
人,攪盡腦汁做不出詩來。王陽明就在旁邊做著做了詩。大家都覺得驚
訝,那麼小的孩子居然能做詩。很多人就說“好,你再做一首吧。”王陽
明就再做另外一首。我現在要講的是王陽明所做的第二首詩。十一歲的孩
子所做的那一種——兒童詩。這一首詩是這樣子的“山高月遠覺月小,便
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於天,才見山高月更闊。”說這一個山很高,
我站在這座山前面,看見這座山真的高了。但是呢,山的背後有月亮,月
亮很小,所以山高月遠覺我感覺月亮是小的。便道此山大於月,於是就說
到,這一座山比月亮大。若人有眼大於天,啟程轉阿嗎。現在轉了,不過
假如有人,若人有眼睛像天那麼大。還見山高月更闊,他反過來看到山雖
然高,月亮更加的廣闊。大家不妨把這一首詩體會體會,琢磨琢磨。“山
高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於天,才見山高月更闊。”


這一個故事的重點在於最後那首詩。事實上王教授把西方文化比喻成高
山,中國文化比喻成月亮。我們把中國文化放得很遠,從來不學,只是遠
遠的看著。而把西方文化作為重點,從小接受西方的任何標準。所以站在
西方文化的立場上看中國文化,好像中國文化比較小。其實這不是中國文
化本身的問題,而是我們有沒有那種眼光,有沒有那種智慧。


王陽明有那種智慧,他在十一歲的時候就看到了月亮更加遼闊。他為什
麼那麼厲害?王陽明是長子,出生以後一直不會說話,祖父很是著急。每
天讀書都把他帶在身邊。可是一直到五歲還不會說話。後來他說話與“道
破”有沒有關係,我們沒必要討論。但是五歲前,用現在的觀點就是有自
閉症了。可是並沒有影響他學習。他雖然不會說話,可是把爺爺讀的書全
部都記住了,所以會說話就會背書。所以兒童不是一定要從會說話以後才
可以教的。而是在胎兒的時候就可以教。胎兒和嬰兒不會說話,可是並不
影響學習。


王陽明從小就接受讀經教育,所以十一歲遊玩就能寫出那麼深刻的詩。
我們沒有讀過經典的到了成年以後依然寫不出一句。甚至作文都寫不好。
所以,誰說孩子不能讀經?孩子一定要讀經,不讀經心靈就張不大。至
少,我們現在三十幾歲了,心靈還沒有十一歲的王陽明寬闊。


有一個鄉下人,到城裏去買花瓶。他走進買花瓶的地方,左看又看都看
不到花瓶。他問老闆說“你們這裏要不要賣花瓶”,老闆說“我們這裏全
部都是花瓶呀,你沒有看到嗎?這裏前後左右全都是買花瓶的。”這個鄉
下人仔細看,原來老闆怕花瓶會有灰塵跑進去。所以大部分花瓶都擺這樣
(倒過來放)。那個鄉下人這麼奇怪,你這個花瓶怎麼沒有瓶口,沒有瓶
口我怎麼插花?老闆說“你把它倒過來就好了”倒過來看“不僅沒有瓶
口,瓶底不能裝水”瓶底是個洞。第三個故事講完了


我們不是經常顛倒黑白嗎?“中庸”本來是為人處世的一個合理原則,
可是幾十年來我們一直咒駡它。中庸是要用大智慧分析問題,取捨利弊,
做事恰倒好處。而不是把兩頭去掉去中間,這也行那也可。所以好多人批
判“中庸”,是因為自己沒搞清楚,批判的並不是“中庸”。好多人自己
以為自己是“中庸”原則,可是你不是。


孔子說“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獲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避也。”有個
顛倒黑白的人咒駡“中庸”,我們也跟著起哄。我們有沒有認真去閱讀取
證呢?沒有。那麼我們與那個鄉下人有什麼區別?


在教育上,有人認為應該給兒童快樂,讓兒童自由發展。自己就以為
然。結果不去思考就批判讀經教育,咒駡背誦,想當然的以為兒童會因覺
得背誦枯燥而厭倦背誦。這不是把花瓶看倒了嗎?不是被人“驅而納諸罟
獲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避也”,是什麼?


王教授的這三個故事中,第一個故事講的是我們太執著於某種不全面的
觀念中。第二個故事講我們因為執著於不全面的觀點中,而缺乏高遠的眼
光,看不到更美的事物。第三個故事講很多時候我們所執著的觀點不僅不
全面,甚至是錯誤的。以此來開題,先讓人把頭腦轉一轉,否則繼續執著
於錯誤的觀念中,就難以瞭解讀經教育。


曾國藩說“讀書需要用最誠敬的態度,否則還沒等讀,頭腦就被窒息
了”如果對一個問題接受得不透徹就開始批判,那麼自己所批判的物件往
往是錯的。因為頭腦已經被窒息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nnis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